精明增长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1 绪论 | 第1-20页 |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 | 第9-11页 |
·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现状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困难 | 第11-14页 |
·现状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努力 | 第14-15页 |
·论题的解读 | 第15-18页 |
·“精明增长”规划理论的中国化 | 第16-17页 |
·多学科互动下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规划理论建构 | 第17页 |
·“规划模式”的解读 | 第17-18页 |
·论文目标 | 第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2 全球语境下的城市交通 | 第20-35页 |
·城市交通类型与特点 | 第20-21页 |
·城市形态及其交通模式 | 第21-26页 |
·可适应性城市 | 第22-23页 |
·可适应性交通 | 第23-25页 |
·混合型城市:可适应性城市和可适应性交通 | 第25-26页 |
·强核心城市 | 第26页 |
·当代全球城市交通的演化走向 | 第26-31页 |
·出行模式变化及其原因 | 第27-29页 |
·依赖小汽车出行产生的问题 | 第29-31页 |
·处在十字路口的我国城市交通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规划理论基础 | 第35-48页 |
·城市交通规划述评 | 第35-39页 |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述评 | 第39-46页 |
·理论内容的划分:研究深度视角 | 第40-42页 |
·学科方法论的划分:理论学派视角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4 精明增长规划理论的中国化 | 第48-65页 |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概述 | 第48-57页 |
·1880~1945年现代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 | 第50-52页 |
·二战后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演进 | 第52-57页 |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 第57-62页 |
·新城市主义 | 第57-60页 |
·精明增长 | 第60-62页 |
·“精明增长”的中国化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5 精明增长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建构 | 第65-91页 |
·国外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 | 第65-68页 |
·研究的类型与重点 | 第65-67页 |
·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67-68页 |
·我国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 | 第68-71页 |
·城市地理学领域 | 第68-69页 |
·交通工程学领域 | 第69-71页 |
·交通与土地利用视角的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史 | 第71-80页 |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交通与用地思想 | 第71-73页 |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交通与用地思想 | 第73-80页 |
·精明增长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内涵 | 第80-87页 |
·交通与城市主义:规划学的视角 | 第81页 |
·建成环境与交通需求 | 第81-83页 |
·交通对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的影响 | 第83-84页 |
·制度体制下的精明整合 | 第84-87页 |
·走向系统理论的框架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6 精明增长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 第91-112页 |
·规划模式的分析因素 | 第91-103页 |
·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 | 第91-96页 |
·城市居住与工作的平衡 | 第96-97页 |
·城市土地经济与交通 | 第97-101页 |
·城市交通与用地的景观生态效应 | 第101-103页 |
·规划设计操作导则 | 第103-108页 |
·城市宏观层面:城市区域 | 第103-105页 |
·城市中观层面:分区、邻里和廊道 | 第105-106页 |
·城市微观层面:街区地块设计 | 第106-108页 |
·规划模式的适用策略 | 第108-111页 |
·不同城市形态及其交通模式的适用策略 | 第108-109页 |
·不同制度体系下的适用策略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后记 | 第120页 |
附录:硕士阶段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