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制鞋工业论文

开放式数控刻楦机及鞋楦CAD/CAM关键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制楦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2-15页
  1.2.1 传统鞋楦加工方式第12-13页
  1.2.2 现代数控鞋楦加工装备第13-14页
  1.2.3 制楦业的发展趋势第14-15页
 1.3 复杂曲面的几何反求技术第15-17页
  1.3.1 曲面的数字化测量技术第15页
  1.3.2 测量数据处理技术第15-16页
  1.3.3 CAD模型重建技术第16-17页
 1.4 多坐标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生成技术第17-18页
  1.4.1 基于CAD模型的刀具轨迹生成技术第17-18页
  1.4.2 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的验证方法第18页
 1.5 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现状第18-21页
  1.5.1 开放式数控的实现途径第18-19页
  1.5.2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现有体系结构第19-20页
  1.5.3 国外开放式数控平台第20-21页
  1.5.4 国内研究现状第21页
 1.6 数控刻楦机结构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方法第21-24页
  1.6.1 机床误差建模和精度综合第21-23页
  1.6.2 机床静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第23-24页
 1.7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4-28页
  1.7.1 选题意义第24-25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面向集成的新一代鞋楦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第28-48页
 2.1 引言第28-30页
 2.2 鞋楦的数字化仿形加工第30-32页
  2.2.1 鞋楦加工原理第30-31页
  2.2.2 鞋楦加工工艺分析第31-32页
 2.3 面向集成的数字化鞋楦加工系统解决方案第32-47页
  2.3.1 鞋楦的三维数据测量系统第33-35页
  2.3.2 刻楦机开放式数控系统第35-43页
   2.3.2.1 刻楦机数控系统硬件第36-42页
   2.3.2.2 刻楦机数控系统软件第42-43页
  2.3.3 数控刻楦机构成第43-45页
   2.3.3.1 数控系统第44页
   2.3.3.2 伺服系统第44页
   2.3.3.3 电气控制系统第44页
   2.3.3.4 机床本体第44-45页
  2.3.4 集成的鞋楦CAD/CAM系统构成第45-47页
   2.3.4.1 鞋楦CAD模块第46页
   2.3.4.2 鞋楦CAM模块第46-47页
   2.3.4.3 NC仿真第47页
 2.4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基于激光扫描仪的鞋楦CAD模型的建立第48-63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基于激光扫描仪鞋楦测量点数据获取第49-53页
  3.2.1 LPX-250三维实体激光扫描仪简介第49-51页
  3.2.2 光学三角法测量原理第51-52页
  3.2.3 测量路径规划及数据的获取第52-53页
 3.3 鞋楦CAD模型的建立第53-60页
  3.3.1 基于小波变换鞋楦测量点数据点列的光滑第55-58页
  3.3.2 鞋楦截面曲线的构建第58-59页
   3.3.2.1 横截面曲线的构建第58-59页
   3.3.2.2 纵截面曲线的构建第59页
  3.3.3 鞋楦CAD模型的建立第59-60页
 3.4 鞋楦CAD模型的误差分析及控制策略第60-62页
 3.5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鞋楦CAD模型的数控编程及虚拟仿真第63-71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鞋楦数控加工刀具轨迹的生成第63-68页
  4.2.1 刀具模型的数学表达第64-65页
  4.2.2 步长和行距第65-67页
  4.2.3 刀位轨迹的计算第67-68页
 4.3 鞋楦数控加工虚拟仿真第68-70页
  4.3.1 鞋楦毛坯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4.3.2 刀具模型的建立第69页
  4.3.3 数控刻楦机模型的建立第69页
  4.3.4 鞋楦加工的虚拟仿真第69-70页
 4.4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数控刻楦机结构设计和误差分析第71-95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数控刻楦机的结构方案设计第71-76页
  5.2.1 数控刻楦机主要性能指标第72页
  5.2.2 机械系统结构要求及特点第72-73页
  5.2.3 动力参数的确定第73-75页
   5.2.3.1 切削电机功率的确定第73页
   5.2.3.2 伺服电机功率的确定第73-75页
  5.2.4 结构总体布局第75-76页
 5.3 主要结构零部件设计及CAD造型第76-82页
  5.3.1 X向运动系统第77-78页
   5.3.1.1 X向滚珠丝杠副第77页
   5.3.1.2 X向导轨第77页
   5.3.1.3 X向部件CAD造型第77-78页
  5.3.2 Z向运动系统第78-79页
   5.3.2.1 Z向滚珠丝杠副第78页
   5.3.2.2 Z向导轨设计第78页
   5.3.2.3 Z向部件CAD造型第78-79页
  5.3.3 C向运动系统第79页
  5.3.4 刀具系统第79页
  5.3.5 夹具系统第79-81页
   5.3.5.1 夹紧力的计算第80-81页
   5.3.5.2 夹具系统CAD造型第81页
  5.3.6 液压平衡系统第81-82页
 5.4 数控刻楦机的误差分析和精度综合第82-89页
  5.4.1 基于多刚体系统的刻楦机空间误差建模第82-84页
   5.4.1.1 系统的拓扑系统及运动结构模型第82-83页
   5.4.1.2 系统误差模型建立第83-84页
  5.4.2 刻楦机空间误差分布规律及灵敏度分析第84-87页
   5.4.2.1 刻楦机空间误差分布规律第84-86页
   5.4.2.2 误差灵敏度分析第86-87页
  5.4.3 精度综合第87-89页
   5.4.3.1 误差随机量的抽样第87-88页
   5.4.3.2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第88-89页
 5.5 数控刻楦机的虚拟装配和动力学仿真第89-94页
  5.5.1 模型的装配第89-90页
  5.5.2 运动分析第90-94页
 5.6 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数控刻楦机主要结构有限元分析第95-121页
 6.1 引言第95-96页
 6.2 数控刻楦机整体的静力学分析第96-103页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6-97页
  6.2.2 载荷与约束条件的选择第97页
   6.2.2.1 外载荷的确定第97页
   6.2.2.2 约束条件的选择第97页
  6.2.3 静力有限元计算与结果分析第97-103页
   6.2.3.1 底座计算结果第99-100页
   6.2.3.2 龙门立柱计算结果第100-101页
   6.2.3.3 X向工作台计算结果第101-102页
   6.2.3.4 Z向工作台计算结果第102-103页
  6.2.4 静力学计算结果分析第103页
 6.3 数控刻楦机整体的动力学分析第103-113页
  6.3.1 组合结构结合面动力学参数分析第103-108页
   6.3.1.1 组合结构固定结合面动态参数计算第104-106页
   6.3.1.2 动态灵敏度第106-107页
   6.3.1.3 组合结构动力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07-108页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结构灵敏度分析第108-113页
   6.3.2.1 BP神经网络结构灵敏度分析第109-110页
   6.3.2.2 基于参数化特征建模技术的组合结构实体模型第110-111页
   6.3.2.3 用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固有频率对结构参数的灵敏度第111-113页
 6.4 高速切削刀具系统固有特性和动态响应分析第113-119页
  6.4.1 高速切削刀具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14-115页
  6.4.2 刀具系统固有特性和振型分析第115-116页
  6.4.3 刀具系统动态响应计算第116-119页
   6.4.3.1 动态响应计算方法第116-117页
   6.4.3.2 切削力激励模拟第117-118页
   6.4.3.3 动态响应分析第118-119页
 6.5 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刻楦机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第121-131页
 7.1 刻楦机开放式数控系统第121-123页
  7.1.1 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思想第121页
  7.1.2 刻楦机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要求第121-122页
  7.1.3 基于PC的开发式数控系统设计第122-123页
 7.2 数控系统概要设计第123-124页
  7.2.1 数控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第123页
  7.2.2 数控系统功能模块的组成第123-124页
 7.3 数控系统详细设计第124-130页
  7.3.1 软件工作机理第124-125页
  7.3.2 编程环境的选择第125-126页
  7.3.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第126-130页
   7.3.3.1 智能化的参数设置模块第126-127页
   7.3.3.2 G代码编辑与编译模块第127-129页
   7.3.3.3 加工运行模块第129-130页
   7.3.3.4 状态显示模块第130页
   7.3.3.5 可扩展模块第130页
 7.4 小结第130-131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1-134页
 8.1 总结第131-132页
 8.2 特色与创新第132-133页
 8.3 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2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K-L变换的人脸识别方法
下一篇:光学梳状滤波器与多功能组合模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