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薄层多层压裂应力剖面与压裂裂缝形态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1 前言第7-15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8-13页
  1.2.1 地应力剖面的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多层多裂缝延伸形态的研究现状第9-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4-15页
2 地应力剖面研究第15-42页
 2.1 地应力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2.2 建立地应力剖面的方法第16-42页
  2.2.1 水力压裂法第16-17页
  2.2.2 声发射 Kaiser效应法第17-18页
  2.2.3 声波测井法第18-42页
   2.2.3.1 岩石动态力学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第18-23页
   2.2.3.2 岩石静态力学参数的声波测井确定(动、静参数的转化)第23-26页
   2.2.3.3 建立依据测井曲线确定应力剖面的数学模型第26-42页
3 薄层多层压裂的各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第42-73页
 3.1 裸眼直井破裂压力计算模型第42-48页
 3.2 裸眼斜井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第48-62页
  3.2.1 坐标系变换第48-50页
  3.2.2 广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第50-54页
  3.2.3 裸眼斜井井壁应力分析第54-60页
  3.2.4 裸眼斜井的破裂压力计算第60-62页
 3.3 套管射孔井破裂压力计算模型第62-67页
  3.3.1 考虑应力集中时计算第62-66页
  3.2.2 斜度较小时射孔井破裂压力的简便算法第66-67页
 3.4 算例及分析第67-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4 模糊聚类分层第73-79页
 4.1 模糊聚类原理与方法第73-75页
  4.1.1 概述第73页
  4.1.2 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第73页
  4.1.3 建立模糊相似关系第73-75页
 4.2 分层实例分析第75-79页
5 多层多裂缝压裂的二维模型第79-100页
 5.1 流量的初始分配和再分配第80-87页
  5.1.1 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80-84页
  5.1.2 流量分配的近似计算方法第84-87页
 5.2 多层多裂缝压裂的二维数值模型与计算步骤第87-95页
 5.3 实例计算与讨论第95-100页
  5.3.1 实例一第95-96页
  5.3.2 实例二第96页
  5.3.3 实例三第96-98页
  5.3.4 实例四第98-100页
6 多层多裂缝压裂的拟三维数学模型第100-131页
 6.1 多裂缝产生的条件与延伸规律第100-101页
  6.1.1 裂缝的二维与三维延伸第100页
  6.1.2 多裂缝产生的条件与讨论第100-101页
 6.2 单裂缝延伸拟三维数学模型第101-111页
  6.2.1 压裂液的质量守恒第101-103页
  6.2.2 缝中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第103-104页
  6.2.3 缝中流体流动的压降方程第104-105页
  6.2.4 裂缝宽度方程第105-109页
   6.2.4.1 上下都穿层的情形第105-109页
   6.2.4.2 上下都不穿层的情形第109页
  6.2.5 裂缝高度方程第109-111页
   6.2.5.1 上下都穿层的情形第110页
   6.2.5.2 上、下都不穿层的情形第110-111页
 6.3 多层多裂缝拟三维压裂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步骤第111-119页
 6.4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119-131页
  6.4.1 实例一第119-123页
  6.4.2 实例二第123-131页
   6.4.2.1 Fracpro PT模拟结果第124-127页
   6.4.2.2 本文模型模拟结果第127-129页
   6.4.2.3 两种结果比较分析第129页
   6.4.2.4 设计及施工建议第129-131页
7 简化的多层单裂缝三维延伸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131-141页
 7.1 裂缝延伸的数学模型第131-135页
  7.1.1 应力强度因子第131-132页
  7.1.2 裂缝高度的计算第132-135页
 7.2 多层单裂缝简化模型的求解第135页
 7.3 裂缝高度影响因素研究第135-138页
  7.3.1 地层应力差第136页
  7.3.2 杨氏模量第136-137页
  7.3.3 断裂韧度第137-138页
 7.4 实例计算分析第138-141页
8 结论与认识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研发项目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研究
下一篇:原子与光场共振拉曼相互作用中的纠缠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