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高压CO2相态下乙醇发酵及酵母菌结构变化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9-23页
 2.1 超临界相态和超临界流体技术第9-10页
 2.2 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简介第10-12页
  2.2.1 酵母的细胞结构第10-11页
  2.2.2 酵母的细胞膜结构第11-12页
  2.2.3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第12页
  2.2.4 酵母的生活史第12页
 2.3 生物质转化为乙醇的发酵途径及乙醇理论产量第12-15页
  2.3.1 常用发酵产乙醇的酵母菌株第13页
  2.3.2 生物质发酵的途径第13-14页
  2.3.3 乙醇的理论产量第14-15页
 2.4 二氧化碳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第15页
 2.5 压缩或超临界流体对微生物的影响第15-17页
 2.6 加压或超临界流体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第17-18页
 2.7 乙醇发酵液的在线超临界萃取分离第18-20页
 2.8 展望第20-21页
  2.8.1 发酵液改性第20页
  2.8.2 嗜压和耐压微生物的利用第20-21页
  2.8.3 操作条件优化和新型装置开发第21页
 2.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第三章 高压二氧化碳条件下乙醇发酵第23-36页
 3.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3.1.1 实验菌种和实验试剂第23-24页
  3.1.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3.1.3 啤酒酵母培养基第25页
 3.2 菌体培养制备方法第25页
 3.3 操作步骤第25-26页
 3.4 常压发酵第26页
 3.5 残糖量的分析第26-27页
  3.5.1 722 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定第26页
  3.5.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7页
 3.6 乙醇生成量的测定第27-28页
  3.6.1 样品的处理第27页
  3.6.2 气相色谱的条件第27-28页
 3.7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8-35页
  3.7.1 不同发酵条件对乙醇产量的影响第28-31页
  3.7.2 加大接种量对乙醇产量的影响第31-33页
  3.7.3 高压二氧化碳短时间处理对乙醇产量的影响第33-35页
 3.8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变化第36-51页
 4.1 基本原理第36-40页
  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发展、结构及原理第36-38页
  4.1.2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第38-4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4.2.1 实验仪器第40页
  4.2.2 实验材料第40页
  4.2.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4.3.1 酵母菌在高压发酵液中的存活率及显微镜照片第42-45页
  4.3.2 酵母菌在高压发酵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第45-48页
  4.3.2 酵母菌在常压发酵后的原子力显微镜照片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酵母菌内部结构的变化第51-63页
 5.1 视差扫描量热分析仪器的定义、原理及影响因素第51-55页
  5.1.1 视差扫描量热分析的定义第51页
  5.1.2 视差扫描量热分析的原理第51-53页
  5.1.3 视差扫描量热分析的影响因素第53-55页
  5.1.4 视差扫描量热分析的优点第55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5.2.1 实验材料第55页
  5.2.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5.3.1 方法一的结果与讨论第56-58页
  5.3.2 方法二的结果与讨论第58-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6.1 结论第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量计检定系统自动化开发研究
下一篇:有机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