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式民居在云南的发展演变探析
摘要(中文)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1.2 本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云南合院式民居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3-30页 |
2.1 中国合院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21页 |
2.1.1 传统合院建筑的产生 | 第13-15页 |
2.1.2 各个历史时期合院建筑的类型和发展 | 第15-17页 |
2.1.3 中国四合院居住体系的划分 | 第17-21页 |
2.2 云南合院式民居形成的历史成因及类型 | 第21-28页 |
2.2.1 云南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2.2.2 云南合院式民居的历史成因 | 第22-23页 |
2.2.3 云南合院式民居的基本类型 | 第23-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云南合院式民居的总体特征 | 第30-42页 |
3.1 云南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3.1.1 合院民居传达的伦理道德 | 第30-31页 |
3.2.2 院落的空间意义 | 第31-32页 |
3.2.3 合院布局的模式 | 第32页 |
3.2.4 合院民居建造技术的成熟 | 第32-33页 |
3.2 云南合院民居的地域特征 | 第33-41页 |
3.2 1 气候.建筑 | 第33-35页 |
3.2.2 环境.技术 | 第35-38页 |
3.2.3 经济.文化 | 第38-39页 |
3.2.4 风水.布局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云南合院式民居的空间概况 | 第42-74页 |
4.1 滇西北的合院式民居 | 第42-51页 |
4.1.1 大理的白族合院 | 第42-47页 |
4.1.2 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 | 第47-51页 |
4.2 “一颗印”民居的特点 | 第51-57页 |
4.2.1 昆明地区的“一颗印” | 第51-54页 |
4.2.2 通海地区的“一颗印”民居 | 第54-57页 |
4.3 移民带来的合院 | 第57-73页 |
4.3.1 会泽的合院式民居 | 第57-61页 |
4.3.2 建水与石屏的合院 | 第61-69页 |
4.3.3 腾冲和顺乡的合院 | 第69-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瓦解 | 第74-81页 |
5.1 云南传统合院民居的现状 | 第74-76页 |
5.2 云南传统合院民居的现实矛盾 | 第76-78页 |
5.3 云南传统合院民居原型的转变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云南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继承与创新思路 | 第81-95页 |
6.1 云南传统合院民居的继承保护 | 第81-84页 |
6.2 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创新思考 | 第84-94页 |
6.2.1 北京菊儿胡同 | 第84-85页 |
6.2.2 柯里亚的孟买新城规划 | 第85-87页 |
6.2.3 城市内庭院式住宅 | 第87-90页 |
6.2.4 空中四合院的探索 | 第90-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本文小结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