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 ·正交设计 | 第7-8页 | 
| ·近似正交设计的提出 | 第8页 | 
| ·我们的工作 | 第8-9页 | 
| ·本文的安排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W-W关于近似正交设计的工作 | 第10-12页 | 
| ·其他人关于近似正交设计的工作 | 第12-14页 | 
| ·关于“什么是近似正交性?”的问题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近似正交设计的理论和算法 | 第15-21页 | 
| ·近似正交设计的严格定义 | 第15-17页 | 
| ·一些理论结果 | 第17-18页 | 
| ·构造近似正交设计的方法 | 第18-21页 | 
| 第四章 低水平的近似正交设计 | 第21-31页 | 
| ·强度为2的2-3混合水平近似正交设计 | 第21-25页 | 
| ·强度为3的2-3混合水平的近似正交设计 | 第25-28页 | 
| ·三水平近似正交设计 | 第28-31页 | 
| 第五章 包含高水平因子的近似正交设计 | 第31-3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致谢、声明 | 第40-41页 | 
| 附录: 近似正交设计表 | 第41-71页 | 
| 本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