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 孔孟德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孔孟德育观 | 第11-16页 |
(一) 孔孟时代的社会制度及历史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1 孔孟时代的社会制度 | 第11页 |
2 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 | 第11-12页 |
3 道德主义的认知和实现手段 | 第12页 |
(二) 孔孟的社会理想和德育观 | 第12-16页 |
1 孔孟的社会理想 | 第12-13页 |
2 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德育观 | 第13-15页 |
3 孟子的历史地位和德育观 | 第15-16页 |
二、 孔孟德育基本思想 | 第16-33页 |
(一) 孔孟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 尊道重德,律己修身 | 第16-17页 |
2 主张仁爱原则,推崇诚信好礼、厚德和谐的处世哲学 | 第17页 |
3 坚持志向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 第17页 |
4 重社会、民族和国家之大义 | 第17-18页 |
(二) 孔孟德育思想的主要成就 | 第18-21页 |
1 孔孟深刻认识到道德文化及道德教育的作用 | 第18-19页 |
2 孔孟开创了育人德为先的优良传统 | 第19-20页 |
3 孔孟的德育首位思想反映了各阶级教育培养后代的一般规律 | 第20-21页 |
(三) 孔孟德育思想的精髓 | 第21-29页 |
1 人的基本准则 | 第21-22页 |
2 孔孟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22-26页 |
3 理想人格的类型及特点 | 第26-28页 |
4 孔孟德育思想中进德修身的目的与境界 | 第28-29页 |
(四) 孔孟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29-33页 |
1 关于德育的实施对象(客体)--学生,有教无类思想 | 第29页 |
2 关于德育的实施主体--教师,师道尊严和身教重于言教思想 | 第29-30页 |
3 关于德育的实施方法 | 第30-33页 |
三、 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冲突与大学德育面临的社会现实 | 第33-37页 |
(一) 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冲突 | 第33-34页 |
1 孔孟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页 |
2 孔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不同特点 | 第33-34页 |
(二) 现代大学德育面临的社会现实 | 第34-37页 |
1 现代化要求大学德育培养学生的现代观念 | 第34页 |
2 现代大学德育面临我国社会价值多元的实际 | 第34-35页 |
3 现代大学德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 第35-37页 |
四、 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孔孟优秀德育思想在大学德育领域的继承 | 第37-48页 |
(一) 孔孟德育基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 第37-44页 |
1 孔孟重视德育的思想与坚持德育首要地位 | 第38-39页 |
2 孔孟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 第39-40页 |
3 孔孟“仁爱”思想与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德育原则 | 第40-41页 |
4 孔孟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 第41页 |
5 孔孟身教示范的思想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 第41-42页 |
6 孔孟的天人观和贫富观与克服现代文化生态失衡 | 第42页 |
7 孔孟的德育方法与现代德育方法的完善 | 第42-44页 |
(二) 孔孟优秀德育思想在大学德育领域的继承 | 第44-48页 |
1 汲取孔孟德育精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 | 第44-45页 |
2 蒙以养正,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 第45页 |
3 知行统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第45页 |
4 见贤思齐,注重德育的内化原则 | 第45-46页 |
5 身正为范,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 第46页 |
6 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教育主体 | 第46页 |
7 遵循德育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德育活动 | 第46-47页 |
8 全社会协作,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