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图录 | 第7-8页 |
表录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 第9-10页 |
二、 产业投资的背景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旅游投资环境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旅游投资环境 | 第13-14页 |
一、 投资环境 | 第13页 |
二、 旅游投资环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旅游投资环境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工作 | 第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投资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国际贸易理论 | 第15页 |
二、 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三、 现代区域科学 | 第16页 |
第四节 旅游投资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20页 |
一、 定性分析法--以投资环境因素分析法为例 | 第16-17页 |
二、 定量分析法--以投资环境系统计量评价为例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旅游投资环境一般要素分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基础 | 第20-22页 |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第20页 |
二、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 第20-22页 |
三、 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 第22页 |
第二节 区位条件及基础设施 | 第22-26页 |
一、 区位条件 | 第22页 |
二、 交通建设 | 第22-25页 |
三、 能源供应 | 第25页 |
四、 邮电通讯及信息化建设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教育及科技 | 第26-27页 |
一、 教育情况 | 第26页 |
二、 科技资源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政府政策及社会情况 | 第27-31页 |
一、 政策方面 | 第27-29页 |
二、 社会情况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江苏省旅游投资环境专门要素分析 | 第31-50页 |
第一节 旅游资源分析 | 第31-35页 |
一、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 第31页 |
二、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旅游市场分析 | 第35-38页 |
一、 旅游市场现状 | 第35-36页 |
二、 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三、 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四、 市场潜力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分析 | 第38-41页 |
一、 发展的历史 | 第38-39页 |
二、 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第四节 旅游人力资源分析 | 第41-43页 |
一、 旅游从业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现状 | 第41页 |
二、 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1-43页 |
第五节 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3-50页 |
一、 优势分析 | 第43-44页 |
二、 劣势分析 | 第44-45页 |
三、 机遇分析 | 第45-47页 |
四、 威胁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江苏省主要城市旅游投资环境评价 | 第50-60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52页 |
一、 构建原则 | 第50-51页 |
二、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一、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52-53页 |
二、 多指标权数的求解--均方差决策 | 第53页 |
三、 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一、 权重值的确定 | 第54页 |
二、 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主要城市旅游投资环境评价 | 第55-60页 |
一、 南京、苏州、无锡:江苏旅游投资环境最佳地区 | 第55-56页 |
二、 扬州、镇江、常州、南通:江苏旅游投资环境良好地区 | 第56-57页 |
三、 徐州、连云港、盐城、泰州:江苏旅游投资环境一般地区 | 第57-58页 |
四、 淮安、宿迁:江苏旅游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地区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优化江苏旅游投资环境的若干对策 | 第60-69页 |
第一节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实施创新工程 | 第61-63页 |
第三节 旅游管理组织创新 | 第63-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