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梨离体叶片不定芽高效再生及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梨离体叶片再生 | 第14-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植物材料 | 第14页 |
·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14页 |
·培养基 | 第14页 |
·离体叶片再生 | 第14页 |
·再生植株的增殖、生根和移栽 | 第14-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26页 |
·外植体的形态分化及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5页 |
·培养基成分对再生的影响 | 第15-21页 |
·基本培养基对再生的影响 | 第15-16页 |
·激素组合及外植体基因型对再生的影响 | 第16-17页 |
·细胞分裂素对再生的影响 | 第17-18页 |
·生长素对再生的影响 | 第18页 |
·培养基添加物对再生的影响 | 第18-19页 |
·蔗糖浓度对再生的影响 | 第19-20页 |
·培养基的 pH 值对再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叶龄和接种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第21-22页 |
·叶龄对再生的影响 | 第21页 |
·接种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第21-22页 |
·光暗培养对再生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定芽的增殖及生根 | 第23-26页 |
·增殖 | 第23页 |
·生根 | 第23-26页 |
·移栽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梨的遗传转化 | 第29-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基因、质粒与农杆菌株系 | 第29页 |
·抗生素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菌株培养与离体叶片感染 | 第30页 |
·转化体的筛选与植株再生 | 第30页 |
·检测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Kan 选择压的确定 | 第31-32页 |
·抗菌素浓度的选择 | 第32-34页 |
·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4-38页 |
·AS 对转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侵染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36页 |
·共培养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共培养液的 pH 值对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外植体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38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8-40页 |
·抗性芽生根检测 | 第39页 |
·叶片抗性检测 | 第39页 |
·gus 染色 | 第39页 |
·PCR 检测 | 第39页 |
·Southern blot 杂交分析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各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离体再生体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页 |
·外植体的培养方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Vir 基因的诱导 | 第42页 |
·转化植株的筛选 | 第42页 |
4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图版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