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证防治方药的中医文献研究
引言 | 第1-15页 |
1 中医防治眩晕证源流探析 | 第15-30页 |
·病名述略 | 第15-16页 |
·病因病机 | 第16-24页 |
·古代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21页 |
·现代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对比分析 | 第22-24页 |
·防治方药 | 第24-30页 |
·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 | 第24-28页 |
·现代眩晕证防治方药 | 第28-29页 |
·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2 眩晕证防治方药分析 | 第30-45页 |
·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分析 | 第30-37页 |
·古代整体分析 | 第30-32页 |
·古代断代分析 | 第32-37页 |
·现代眩晕证防治方药分析 | 第37-39页 |
·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分析 | 第39-41页 |
·高频药物相关研究举略 | 第41-45页 |
·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 第41-43页 |
·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相关论述 | 第43-45页 |
3 眩晕证防治的基本思路 | 第45-49页 |
·补肾益精、扶正祛邪是防治眩晕证的基本方法 | 第45-46页 |
·审证求因、灵活辨治是防治眩晕证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防治并举、防重于治是防治眩晕证的主导原则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眩晕证临床诊断标准及证候分类标准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