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遗传标记概述 | 第11页 |
| ·遗传标记的种类 | 第11-21页 |
| ·形态标记 | 第11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1-12页 |
| ·蛋白质标记 | 第12页 |
| ·DNA标记 | 第12-21页 |
| ·基于DNA-DNA杂交的DNA标记 | 第12-13页 |
| ·RFLP标记 | 第13页 |
| ·VNTR标记 | 第13页 |
| ·基于PCR技术的DNA标记 | 第13-17页 |
| ·随机引物的PCR标记 | 第14-16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4-15页 |
| ·DAF标记 | 第15-16页 |
| ·AP-PCR标记 | 第16页 |
| ·ISSR标记 | 第16页 |
| ·特异引物的PCR标记 | 第16-17页 |
| ·SSR标记 | 第16-17页 |
| ·SCAR标记 | 第17页 |
| ·STS标记 | 第17页 |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DNA标记 | 第17-20页 |
| ·AFLP标记 | 第18-20页 |
| ·CAPS标记 | 第20页 |
|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 | 第20页 |
| ·特定序列测序技术 | 第20-21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21-23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种质鉴定 | 第21-22页 |
| ·构建遗传图谱 | 第22-23页 |
| ·基因定位 | 第23页 |
| ·兰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石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 ·DNA提取 | 第28-29页 |
| ·操作步骤 | 第28-29页 |
| ·检测方法 | 第29页 |
| ·RAPD方法 | 第29-30页 |
| ·AFLP方法 | 第30-33页 |
| ·酶切与连接 | 第30-31页 |
| ·预扩增反应 | 第31-32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32页 |
| ·AFLP产物凝胶电泳分析 | 第32-33页 |
|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制备 | 第32-33页 |
| ·电泳 | 第33页 |
| ·银染 | 第33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6页 |
|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质量 | 第34-35页 |
| ·RAPD结果 | 第35-44页 |
| ·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5-39页 |
| ·模板水平的筛选结果 | 第36页 |
| ·Mg~(2+)浓度的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 ·dNTP水平的筛选结果 | 第37页 |
| ·Taq DNA聚合酶水平的筛选结果 | 第37-38页 |
| ·引物水平的筛选结果 | 第38-39页 |
| ·RAPD随机引物筛选 | 第39页 |
| ·12个随机引物对兰属14种植物基因组DNA的扩增 | 第39-44页 |
| ·兰属材料AFLP结果 | 第44-45页 |
| ·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第44页 |
| ·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 ·兰属间的DNA聚类分析结果 | 第45-51页 |
| ·RAPD聚类结果所得的供试兰属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45页 |
| ·AFLP聚类结果所得的供试兰属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45-51页 |
| ·石斛属材料AFLP扩增结果 | 第51页 |
| ·石斛属间的DNA聚类分析结果 | 第51-56页 |
| 4 讨论 | 第56-62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57页 |
| ·RAPD分析的稳定性和条件优化 | 第57页 |
| ·AFLP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57-58页 |
| ·关于银染 | 第58-59页 |
| ·关于凝胶 | 第59-60页 |
| ·凝胶配制与灌胶 | 第59页 |
| ·电泳条件 | 第59页 |
| ·凝胶撕裂现象的解决 | 第59-60页 |
| ·RAPD与AFLP研究中分子位点数与可靠性的关系 | 第60页 |
| ·兰属14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60-61页 |
| ·石斛属13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