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 行政垄断概念之界定 | 第4-7页 |
二、 行政垄断的分类及合理行政垄断的界定 | 第7-15页 |
(一) 行政垄断之分类 | 第7-12页 |
1、 地区垄断 | 第8-10页 |
2、 行业垄断 | 第10-11页 |
3、 其它类型 | 第11-12页 |
(二) 合理的行政垄断的严格界定 | 第12-15页 |
三、 行政垄断的成因及其危害 | 第15-22页 |
(一) 行政垄断的成因 | 第15-18页 |
1、 封建社会重农轻商、官商不分的传统是行政垄断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15-16页 |
2、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行政垄断产生的体制根源 | 第16页 |
3、 政府干预经济主义是行政垄断产生的意识根源 | 第16-17页 |
4、 行政机关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行政垄断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17-18页 |
(二) 行政垄断的危害 | 第18-22页 |
1、 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 第19页 |
2、 破坏了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 第19-20页 |
3、 侵犯了市场主体的竞争权利 | 第20-21页 |
4、 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21页 |
5、 滋生了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 | 第21-22页 |
四、 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现状及不足 | 第22-27页 |
(一) 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4页 |
(二) 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 | 第24-27页 |
1、 立法形式分散,缺乏统一立法 | 第24-25页 |
2、 行政垄断表现形式规定不全面 | 第25页 |
3、 法律责任过轻,制裁程序不明确 | 第25-26页 |
4、 受害方的法律救济途径太少 | 第26-27页 |
5、 缺乏专门的独立的监督执法机关 | 第27页 |
五、 行政垄断法律调整机理分析 | 第27-34页 |
(一) 行政性与经济性的重叠是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理性基础 | 第28-30页 |
(二) 与经济垄断作用的一致性是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经济基础 | 第30-31页 |
(三) 行政法和反垄断法规制方式不同是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法理基础 | 第31-33页 |
(四) 国外反行政垄断的立法先例是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实践基础 | 第33-34页 |
六、 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 第34-44页 |
(一) 消除行政垄断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4-40页 |
1、 制定《反垄断法》 | 第34-38页 |
(1) 在《反垄断法》中明确列出的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 第34-35页 |
(2) 在《反垄断法》中规定设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35-36页 |
(3) 在《反垄断法》中严格规定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 | 第36-37页 |
(4) 建立《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规制合理的行政垄断 | 第37-38页 |
2、 完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 第38-40页 |
(1) 建立对行政垄断中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实行严格的滥用监督制度 | 第38-39页 |
(2) 建立对行政垄断中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制裁与救济制度 | 第39-40页 |
(3) 完善“收支两条线”的财政制度 | 第40页 |
(二) 消除行政垄断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0-44页 |
1、 完善行政立法制度 | 第41-42页 |
2、 完善行政执法制度 | 第42页 |
3、 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书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