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基本概述 | 第14-15页 |
|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 3 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 ·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 ·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第16-17页 |
| 4 IBDV 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诊断 | 第17页 |
| ·病理学诊断 | 第17-18页 |
| ·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18页 |
| ·病毒分离培养 | 第18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8-20页 |
| 5 国内外地方分离株的概况 | 第20-22页 |
| ·国外地方分离株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 ·国内地方分离株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 6 IBD 的防控与治疗 | 第22-24页 |
| ·IBD 的防控 | 第22-23页 |
| ·IBD 的综合防治措施 | 第23-24页 |
| 7 卵黄抗体和脂质体概述 | 第24-26页 |
| ·卵黄抗体研究及应用 | 第24-25页 |
|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天津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现状 | 第26-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29-32页 |
| ·问诊的结果 | 第29页 |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9-30页 |
| ·细菌学检查结果 | 第30页 |
| ·新城疫和禽流感检测结果 | 第30页 |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30页 |
| ·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 ·统计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5页 |
| ·天津地区 IBD 的流行现状 | 第32-33页 |
| ·IBD 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IBDV 超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4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 2 结果 | 第41-45页 |
| ·VP2 扩增及纯化结果 | 第41-42页 |
| ·菌落 PCR 电泳结果 | 第42页 |
| ·测序结果 | 第42-43页 |
| ·分离株的序列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抗 IBD 卵黄抗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 | 第47-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 ·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检测 | 第50页 |
| ·免疫球蛋白脂质体的制备及检测 | 第50页 |
| ·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 | 第50-51页 |
| 3 讨论 | 第51-53页 |
| ·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效果检测 | 第51页 |
| ·综合防治措施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