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6页 |
1.1 蝙蝠概述 | 第10-20页 |
1.1.1 蝙蝠的形态 | 第10-12页 |
1.1.2 蝙蝠的生态 | 第12-13页 |
1.1.3 蝙蝠的回声定位 | 第13-17页 |
1.1.4 蝙蝠的保护意义及现状 | 第17-18页 |
1.1.5 蝙蝠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18-20页 |
1.2 菊头蝠科蝙蝠一般特征 | 第20-23页 |
1.2.1 形态特征 | 第20页 |
1.2.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20-23页 |
1.3 蹄蝠科蝙蝠一般特征 | 第23-24页 |
1.3.1 形态特征 | 第23页 |
1.3.2 回声定位特征 | 第23-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1 研究区域及生态环境特征 | 第26-27页 |
2.2 野外工作方法 | 第27-29页 |
2.2.1 蝙蝠山洞的调查 | 第27-28页 |
2.2.2 蝙蝠的捕捉 | 第28页 |
2.2.3 蝙蝠的标记 | 第28-29页 |
2.3 室内工作方法 | 第29-30页 |
2.3.1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录制 | 第29页 |
2.3.2 回声定位声波的分析 | 第29-30页 |
2.3.3 形态数据的测量及标本的制作 | 第30页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页 |
2.4 论文数据内容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云南菊头蝠、大耳菊头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 | 第31-43页 |
3.1 云南菊头蝠 | 第32-36页 |
3.1.1 形态特征 | 第32页 |
3.1.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32-35页 |
3.1.3 生态特征 | 第35-36页 |
3.2 云南菊头蝠幼仔 | 第36-40页 |
3.2.1 形态特征 | 第36页 |
3.2.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36-38页 |
3.2.3 生态特征 | 第38-39页 |
3.2.4 幼蝠与母蝠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 大耳菊头蝠 | 第40-43页 |
3.3.1 形态特征 | 第40页 |
3.3.2 回声定位特征 | 第40-41页 |
3.3.3 生态特征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普氏蹄蝠、双色蹄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 | 第43-50页 |
4.1 普氏蹄蝠 | 第43-47页 |
4.1.1 形态特征 | 第43-44页 |
4.1.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44-47页 |
4.1.3 生态特征 | 第47页 |
4.2 双色蹄蝠 | 第47-50页 |
4.2.1 形态特征 | 第48页 |
4.2.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48-49页 |
4.2.3 生态特征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蝙蝠形态与回声定位声波的性别二态性 | 第50-61页 |
5.1 角菊头蝠 | 第51-53页 |
5.1.1 形态特征 | 第51-52页 |
5.1.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52-53页 |
5.2 三叶蹄蝠 | 第53-55页 |
5.2.1 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5.2.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54-55页 |
5.3 大蹄蝠 | 第55-57页 |
5.3.1 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5.3.2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 第56-57页 |
5.4 性别二态性 | 第57-61页 |
5.4.1 角菊头蝠、三叶蹄蝠和大蹄蝠的性别二态性 | 第57-58页 |
5.4.2 其它蝙蝠性别二态性 | 第58-59页 |
5.4.3 性别二态性讨论和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