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毒素致病作用的细胞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9-25页
 第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真菌毒素互作关系研究进展第10-21页
  1 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真菌毒素的种类第10页
   ·真菌毒素作用位点和受体研究第10-11页
  2 病原菌毒素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第11-16页
   ·对寄主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第12页
   ·互作过程中毒素对寄主生理代谢的影响第12-13页
   ·寄主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生化应答第13-16页
  3 病原真菌毒素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第16-17页
   ·细胞水平的筛选第16-17页
   ·植株水平的筛选第17页
  参考文献第17-21页
 第二章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研究进展第21-25页
  1 LA-毒素的基本性质第21-22页
   ·毒素的确定第21-22页
   ·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第22页
  2 LA-毒素的作用机理第22-23页
   ·毒素的作用位点第22页
   ·毒素的致病机制第22-23页
  3 结语第23页
  参考文献第23-25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25-56页
 第三章 寄主松苗对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反应第26-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材料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第四章 湿地松悬浮细胞系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互作体系的建立第31-3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33页
   ·材料来源第31-32页
   ·湿地松悬浮细胞系的建立第32页
   ·不同细胞悬浮系对不同浓度毒素的反应第32-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第33-34页
   ·细胞生长量测定结果第34页
   ·不同浓度毒素对悬浮细胞活力的影响第34-35页
   ·光学显微观察结果第35-3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五章 湿地松悬浮细胞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互作过程中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研究第39-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取样及酶的制备第40页
   ·丙二醛(MDA)的提取和测定第40-41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第41页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第41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41-42页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互作过程中寄主细胞内MDA含量的变化第42-43页
   ·互作过程中SOD酶活性的变化第43-45页
   ·互作过程中CAT酶活性的变化第45页
   ·互作过程中POD酶活性的变化第45-4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第六章 湿地松悬浮细胞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互作过程中苯丙烷类代谢的变化第50-5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0-51页
   ·材料第50-51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提取第51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第51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1 结论第55-56页
  2 讨论与展望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诗性叙事
下一篇: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水稻水分及稻麦生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