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法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33页 |
一、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第11-12页 |
二、 中医研究概况 | 第12-22页 |
(一) 历代医家有关论述 | 第12-15页 |
(二) 以补肾为核心的理念 | 第15-16页 |
(三) 现代辨证分型研究 | 第16-19页 |
(四) 专方专药治疗综述 | 第19-22页 |
三、 现代医学研究及进展 | 第22-33页 |
(一) 现代医学研究源流 | 第22-24页 |
(二) 阴茎勃起调控简述 | 第24-29页 |
(三) 阴茎勃起与NO学说 | 第29-31页 |
(四) 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52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33-3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39-52页 |
(一)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9页 |
(二) 两组勃起功能评分积分改变情况 | 第39-40页 |
(三) 两组肾虚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 第40-41页 |
(四) 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 | 第41-42页 |
(五) ILEF-5各子量表积分改变 | 第42-43页 |
(六) NPT测试与肾虚的关系 | 第43-46页 |
(七) 心理状态分析 | 第46-52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2-67页 |
一、 动物分组及造模处理 | 第52-53页 |
二、 造模后睾丸组织病理观察 | 第53-54页 |
三、 对阴茎勃起潜伏期的影响 | 第54-55页 |
四、 雄激素检测及活性实验 | 第55-58页 |
五、 睾丸间质细胞电镜观察 | 第58-59页 |
六、 相关系统脏器重量测定 | 第59-6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7-93页 |
一、 导师研究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初探 | 第67-80页 |
(一) 勃起功能障碍治疗思想 | 第67-70页 |
1 整体治疗倡辩症 | 第67-68页 |
2 辨病论治重滋阴 | 第68-69页 |
3 调治先天兼后天 | 第69-70页 |
(二) 强调身心并治和整体综合调节 | 第70-73页 |
(三) 总结提出了“脑—天癸—睾丸(卵巢)”系统 | 第73-77页 |
(四) 提出滋阴法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根本大法 | 第77-80页 |
1 天人相应论生理 | 第77-78页 |
2 临床实践悟病机 | 第78-79页 |
3 师宗丹溪立治法 | 第79-80页 |
二、 临床证实:滋阴法疗效优于壮阳法 | 第80-88页 |
(一) 滋阴法功效确切且作用持久 | 第80-82页 |
1 滋阴法与壮阳法方药分析 | 第80页 |
2 滋阴法与壮阳法疗效对比 | 第80-81页 |
3 滋阴法与壮阳法关系探讨 | 第81-82页 |
(二) 滋阴法具有整体调治作用 | 第82-88页 |
1 肾虚与NPT勃起容积的关系 | 第82-84页 |
2 滋阴法综合调治心理状态的作用 | 第84-86页 |
3 滋阴法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轴 | 第86-88页 |
三、 实验提示:滋阴法有超类性激素样作用 | 第88-93页 |
(一) 滋阴法具有类性激素样作用 | 第88-89页 |
(二) 滋阴法对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三) 滋阴法对(NEI)网络的调节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