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示踪纳米炭和载药纳米活性炭制剂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绪论第12-18页
第一章 示踪纳米炭原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的研究第18-24页
 实验内容第18-23页
  1.示踪纳米炭原料的制备及工艺考察第18-19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的制备原理第18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的工艺考察第18-19页
  2.示踪纳米炭原料相关性质的研究第19-23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的结构确证及组分分析第19-20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的形态学研究第20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粒径及粒度分布的测定第20-21页
   ·示踪纳米炭原料质量标准的检测第21-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定第24-31页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4页
 实验内容第24-30页
  1.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制备工艺考察第24-26页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制备方法第24页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分散情况的考察第24-26页
  2.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质量评定第26-28页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中示踪纳米炭粒径的测定第26页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中示踪纳米炭粒度分布的测定第26-27页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重新分散试验第27-28页
  3.不同助悬剂的考察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示踪纳米炭混悬剂的安全性试验第31-38页
 1.溶血性试验第31-33页
 2.刺激性试验第33-35页
 3.过敏性试验第35-36页
 4.急性毒性试验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相关性质的研究第38-43页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38页
 实验内容第38-42页
  1.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第38-39页
   ·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原理第38页
   ·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第38-39页
  2.纳米活性炭相关性质的研究第39-42页
   ·纳米活性炭粒径的测定第39页
   ·纳米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第39-40页
   ·纳米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第40页
   ·纳米活性炭吸湿性的测定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规律的研究第43-56页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43页
 实验内容与结果第43-55页
  1.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制备第43-44页
   ·羟基喜树碱溶液的制备第43-44页
   ·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制备第44页
  2.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中HCPT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4-48页
   ·透析介质中羟基喜树碱测定波长的选择第44-45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5-46页
   ·回收率实验第46页
   ·日内、日间精密度实验第46-48页
  3.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体外释药规律的研究第48-55页
   ·实验设计第48页
   ·羟基喜树碱溶液的透析对照实验第48-49页
   ·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透析实验第49-50页
   ·不同纳米活性炭量、不同PVP量对HCPT释放影响的考察第50-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第56-67页
 实验材料第56页
 实验内容第56-66页
  1.HCPT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6-63页
   ·色谱条件第56页
   ·标准液的配制第56-57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57页
   ·大鼠颈静脉持久性插管术第57页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57-58页
   ·专属性考察第58-60页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0-61页
   ·方法回收率测定第61-62页
   ·精密度考察第62-63页
  2.大鼠血浆HCPT浓度的测定第63-66页
   ·实验设计第63页
   ·实验结果第63-65页
   ·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腹腔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羟基喜树碱—纳米活性炭混悬剂的裸鼠体内药效学研究第67-81页
 实验材料第67-68页
 实验方法第68-80页
   ·-Fu与5—氟尿嘧啶—纳米活性炭(5-FU-CH)对腹腔移植瘤裸鼠的生存影响的研究第68页
   ·-Fu/5—氟尿嘧啶—纳米炭(5-FU-CH)和HCPT/HCPT-CH对腹腔移植瘤裸鼠生长影响的研究第68-69页
  3.裸鼠移植瘤及部分组织的显微镜下观察第69页
  4.各组瘤结节中瘤细胞增殖活性和AnnexinV的凋亡检测第6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全文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脑挫伤后HSP70、bFGF和COX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下一篇:利多卡因对点燃模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