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电催化剂及电极结构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目录第6-11页
绪论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CO问题第14-1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的CO中毒现象第14-17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CO问题的解决方案第17-1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催化剂的进展第18-24页
     ·PtRu催化剂第18-19页
     ·PtSn催化剂第19-21页
     ·PtMo催化剂第21页
     ·Pt/WO_3催化剂第21-22页
     ·多组分催化剂的研究第22页
     ·其它第22-2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电极的研究第24-26页
   ·文献总结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38页
第二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CO/H_2燃料的性能考察第38-60页
   ·实验部分第38-43页
     ·膜电极三合一的制备第38-40页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第38-39页
       ·电极扩散层的制备第39页
       ·电极催化层的制备第39页
       ·MEA的热压成型第39-40页
     ·测试电池的组装第40页
     ·电池评价装置流程第40-43页
     ·电池的评价第43页
   ·结果和讨论第43-57页
     ·电池在H_2/CO燃料操作时的恒电流运行第43-46页
     ·不同电极的CO浓度效应第46-49页
     ·电池的阳极反应过程分析第49-54页
     ·温度效应第54-56页
     ·燃料利用率的影响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三章 高性能PtRu/C抗CO电催化剂的研究第60-82页
   ·实验部分第60-62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60-61页
     ·电极的制备第61页
     ·电化学测试第61-62页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62页
   ·结果与讨论第62-78页
     ·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分析第62-67页
     ·催化剂的粒径分析第67-69页
     ·催化剂的价态分析第69-72页
     ·催化剂的活性第72-78页
       ·对H_2燃料的性能第72-73页
       ·对H_2/50ppmCO燃料的性能第73-74页
       ·循环伏安测试第74-78页
   ·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四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第82-105页
   ·实验部分第83-84页
     ·载体材料的处理和表征第83页
     ·电催化剂的制备第83-84页
     ·电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84页
     ·电化学测试第84页
   ·结果与讨论第84-102页
     ·载体碳材料的结构特点第84-88页
     ·通过修饰碳载体制备高担量Pt/C第88-95页
       ·Pt/C催化剂的粒径分析第89-92页
       ·循环伏安测试及比表面积的计算第92-93页
       ·载体对Pt/C催化剂分散度的影响第93-95页
     ·碳载体结构对PtRu/C电催化剂的影响第95-102页
       ·PtRu/C的状态分析第95-99页
       ·PtRu/C的电化学活性表征第99-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第五章 复合载体法制备多组分抗CO电催化剂第105-126页
   ·实验部分第106-107页
     ·电催化剂的制备第106页
     ·电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106页
     ·电化学测试第106-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21页
     ·催化剂的晶相组成和粒径分析第107-110页
     ·催化剂吸附CO后的循环伏安第110-113页
     ·PEMFC的电池性能测试第113-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第六章 抗CO复合结构电极的影响第126-142页
   ·实验部分第127-130页
     ·复合电极的结构和制备第127-130页
       ·复合阳极的基本结构第127-128页
       ·阳极催化层的基本制备工艺第128页
       ·阳极催化层的复合第128-130页
       ·电极组件的制备第130页
     ·电池的组装测试第130页
     ·复合阳极催化层的断面分析第130页
   ·结果与讨论第130-139页
     ·电极基本结构的性能特征第130-131页
     ·常规疏水结构的简单复合第131-134页
     ·常规疏水结构与薄层亲水结构的复合第134-137页
     ·常规疏水结构的复合方法第137-139页
   ·小结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2-144页
进一步工作设想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46-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RI梯度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eNOS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