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1.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8-10页 |
1.2 直接导入法 | 第10-13页 |
2. 抗虫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Bt)基因 | 第14-15页 |
2.2 蛋白酶抑制剂 | 第15-16页 |
2.3 植物凝集素基因 | 第16-17页 |
3. 大豆再生及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3.1 子叶节 | 第17-18页 |
3.2 其它器官发生体系 | 第18-19页 |
3.3 胚再生悬浮培养 | 第19-20页 |
3.4 原生质体 | 第20页 |
3.5 发状根 | 第20-21页 |
3.6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1-22页 |
3.7 花组织浸染法 | 第22页 |
4. 展望 | 第22-23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大豆组织培养消毒处理方法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 第26-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1.1 材料 | 第26页 |
1.2 培养基 | 第26页 |
1.3 消毒液的制备 | 第26-27页 |
1.4 实验处理 | 第27页 |
1.5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1 不同温度条件下0.1%HgCl_2溶液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30页 |
2.2 饱和漂白粉溶液不同消毒处理对大豆种子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大豆组织培养中不同外植体对激素反应的研究 | 第3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1.1 供试大豆品种 | 第33页 |
1.2 培养基 | 第33-35页 |
1.3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1.4 培养条件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2.1 大豆基因型及外植体的差异对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7页 |
2.2 6-BA浓度不同对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分化芽的影响 | 第37-45页 |
2.3 IBA浓度对生根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50页 |
3.1 影响大豆再生系统若干问题 | 第46-47页 |
3.2 6-BA浓度不同对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分化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各种再生体系的比较 | 第48-50页 |
第四部分 gna基因在大豆上的转化 | 第50-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6页 |
1.1 供试的大豆品种 | 第50-51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51页 |
1.3 培养基 | 第51-52页 |
1.4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 | 第52-54页 |
1.5 大豆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4-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2.1 农杆菌对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 抗生素浓度对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7页 |
2.3 下胚轴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2.4 下胚轴不同染菌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2.5 原位再生体系经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4页 |
3.1 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 | 第60-61页 |
3.2 外植体预培养对大豆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61页 |
3.3 外植体感染和共培养时间对大豆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 抗生素的筛选和选择 | 第62页 |
3.5 大豆原位转化系统的建立 | 第62-64页 |
图版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