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玉米生产现状 | 第15-16页 |
·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 | 第15页 |
·玉米单产的增长 | 第15-16页 |
·中国五大玉米产区生产情况 | 第16页 |
·玉米需求情况 | 第16-18页 |
·玉米科研情况 | 第18-22页 |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 | 第18页 |
·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推广 | 第18-19页 |
·玉米骨干自交系及种质研究 | 第19-20页 |
·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第20-22页 |
·系谱法 | 第20页 |
·配合力分析法 | 第20页 |
·同工酶分析法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1-22页 |
·四川玉米科研生产情况 | 第22-27页 |
·玉米生产情况 | 第22页 |
·玉米科研情况 | 第22-27页 |
·早期玉米育种研究 | 第23页 |
·农家品种的评选、品种间杂交及双交种的选育 | 第23页 |
·单交种的选育 | 第23-24页 |
·玉米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及配套应用技术 | 第24页 |
·玉米雄性不育的利用研究 | 第24页 |
·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24-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2页 |
·1981-2000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试试验 | 第27-34页 |
·1981-2000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种及供种单位 | 第27-33页 |
·田间试验 | 第33-34页 |
·调查性状 | 第34页 |
·抗病鉴定 | 第34页 |
·四川主要玉米自交系的双列杂交试验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四川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测验 | 第36-41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41页 |
·DNA的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36-37页 |
·DNA的扩增 | 第37-39页 |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 第39-40页 |
·银染程序 | 第40-4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 | 第41页 |
·SSR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81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品种产量分析 | 第42-48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品种抗性分析 | 第48-51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品种籽粒营养品质分析 | 第51-52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 第52-53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玉米自交系的性状改进 | 第53-58页 |
·二十年来四川育成玉米自交系的SSR分析 | 第58-81页 |
·SSR标记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SSR标记聚类分析 | 第59-8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1-91页 |
·二十年来四川玉米育种取得的长足进步 | 第81-82页 |
·二十年来四川玉米育种方法的创新 | 第82-83页 |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和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玉米育种新方法 | 第82页 |
·雄性不育性和姊妹系及改良单交种的研究与应用 | 第82-83页 |
·热带种质利用的新途径 | 第83-86页 |
·四川地方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第86页 |
·组织管理创新 | 第86-87页 |
·四川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 | 第87-89页 |
·产量 | 第87页 |
·抗性 | 第87页 |
·品质 | 第87-89页 |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四川玉米育种的主攻方向 | 第89-91页 |
·方法创新 | 第89页 |
·材料创新 | 第89-90页 |
·制度创新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