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的基本模式研究
1 绪论 | 第1-16页 |
1. 1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1. 1. 1 研究内容 | 第7页 |
1. 1. 2 关键词释义 | 第7页 |
1. 1. 3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 1.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 2 研究设想 | 第8-10页 |
1. 2. 1 实例选取 | 第8页 |
1. 2. 2 研究路线 | 第8-10页 |
1. 2. 3 预期成果 | 第10页 |
1. 3 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 第10-14页 |
1. 3. 1 理想状态设计过程 | 第10-12页 |
1. 3. 2 建筑与环境衔接过渡的研究 | 第12-13页 |
1. 3. 3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 4 都市水环境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2 滨水建筑与过渡性空间 | 第16-23页 |
2. 1 滨水建筑 | 第16-18页 |
2. 1. 1 概念及意义 | 第16页 |
2. 1. 2 判断依据 | 第16-18页 |
a. 直接临水 | 第16-18页 |
b. 建筑与水域边界的距离 | 第18页 |
2. 2 过渡性空间 | 第18-21页 |
2. 2. 1 概念及意义 | 第18-20页 |
2. 2. 2 限定 | 第20-21页 |
a. 范围界定 | 第20页 |
b. 限定方式 | 第20-21页 |
2. 3 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的基本属性 | 第21-22页 |
2. 3. 1 可感知性 | 第21-22页 |
2. 3. 2 可达性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3 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分析 | 第23-39页 |
3. 1 过渡性空间分析 | 第23-30页 |
3. 1. 1 分析依据--感知区 | 第23-26页 |
a. 概念及意义 | 第23-24页 |
b. 范围 | 第24-25页 |
c. 划定 | 第25-26页 |
3. 1. 2 单一型过渡性空间 | 第26-28页 |
3. 1. 3 复合型过渡性空间 | 第28-30页 |
3. 2 过渡性空间与建筑的关系 | 第30-35页 |
3. 2. 1 分析依据--顶面 | 第30-31页 |
3. 2. 2 叠合关系 | 第31-32页 |
3. 2. 3 外接关系 | 第32-33页 |
3. 2. 4 内含关系 | 第33-35页 |
3. 3 滨水建筑与水的过渡关系 | 第35-38页 |
3. 3. 1 分析依据--滨水建筑的方向 | 第35-36页 |
3. 3. 2 正接过渡 | 第36-37页 |
3. 3. 3 转接过渡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的基本模式 | 第39-42页 |
4. 1 基本模式 | 第39-41页 |
4. 2 普适性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5 运河杭州段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模式的思考 | 第42-47页 |
5. 1 运河杭州段水环境 | 第42-43页 |
5. 1. 1 现状分析 | 第42页 |
5. 1. 2 发展预测 | 第42-43页 |
5. 2 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现状思考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A | 第49-52页 |
附录B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