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比较分析 | 第1-14页 |
(一) 我国分配理论的渊源、历史发展及其缺陷 | 第5-10页 |
(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较分析 | 第12-14页 |
二、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 第14-17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4-15页 |
(二)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5页 |
(三)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也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5-16页 |
(四)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6页 |
(五) 对外开放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6-17页 |
(六) “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要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第17页 |
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需要解决二大关键问题 | 第17-22页 |
(一)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分配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问题 | 第19-22页 |
四、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2-28页 |
(一) 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第一种方式 | 第22-23页 |
(二)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3-24页 |
(三) 按劳分配与按科学技术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4-25页 |
(四)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结合的方式 | 第25页 |
(五) 按劳分配与按土地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5-26页 |
(六) 按劳分配与按经营管理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6-27页 |
(七) 按劳分配与按信息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7页 |
(八) 按劳分配与按形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 第27-28页 |
五、 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 第28-36页 |
(一)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28-29页 |
(二) 大力推进我国产权制度改革 | 第29-31页 |
(三) 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 第31-33页 |
(四)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工资制度,重新建立收入分配机制 | 第33-34页 |
(五) 有效利用各种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 | 第34-35页 |
(六) 正确处理收入差距问题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