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松论文--马尾松论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马尾松SSR标记开发及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31页
    1.1 马尾松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第14-22页
        1.1.1 马尾松的起源与分布第14-15页
        1.1.2 马尾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1.1.3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第16-18页
        1.1.4 分子标记在马尾松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第18-22页
    1.2 植物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1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平台第22-23页
        1.2.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原理及在马尾松研究中的应用第23-25页
    1.3 马尾松SS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第25-29页
        1.3.1 SSR标记的原理第25页
        1.3.2 马尾松SSR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3.3 马尾松SSR分子标记试验体系研究进展第27-29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1.4.1 目的意义第29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3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马尾松SSR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1-56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1-33页
        2.1.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32-33页
        2.1.3 实验仪器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8页
        2.2.1 总DNA的提取及检测第33页
        2.2.2 转录组测序序列分析第33页
        2.2.3 SSR引物的设计合成第33-34页
        2.2.4 SSR-PCR反应体系建立第34页
        2.2.5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及银染体系的建立第34-36页
        2.2.6 SSR引物的筛选第36页
        2.2.7 SSR-PCR扩增第36页
        2.2.8 马尾松种质指纹图谱及MCID图谱的构建第36页
        2.2.9 数据处理第36-3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8-52页
        2.3.1 SSR标记的分布特征第38-41页
        2.3.2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第41-42页
        2.3.3 模板DNA和引物浓度对SSR反应体系的影响第42-43页
        2.3.4 退火温度对SSR反应体系的影响第43页
        2.3.5 SSR引物的筛选第43-45页
        2.3.6 SSR分子标记的鉴定第45-52页
    2.4 讨论第52-55页
        2.4.1 转录组序列中SSRs出现的频率第52-53页
        2.4.2 马尾松转录组序列中SSRs的类型第53-54页
        2.4.3 EST-SSR位点多态性分析第54-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马尾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评价第56-7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3.1.1 试验材料第56-58页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8页
        3.1.3 SSR引物第58页
        3.1.4 PCR扩增及电泳第58页
        3.1.5 数据处理第58-5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9-71页
        3.2.1 马尾松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第59-62页
        3.2.2 单个种质的聚类分析第62-64页
        3.2.3 NTSYS-PCA主成分分析第64-65页
        3.2.4 马尾松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第65页
        3.2.5 马尾松STUR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65-69页
        3.2.6 马尾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第69-70页
        3.2.7 居群间遗传距离及群体聚类第70-71页
    3.3 讨论第71-74页
        3.3.1 马尾松优良家系遗传多样性第71-72页
        3.3.2 马尾松优良家系遗传分化第72-73页
        3.3.3 种质聚类及群体划分在育种中的思考第73-74页
        3.3.4 EST-SSR标记在马尾松研究中的地位第74页
    3.4 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7页
    4.1 总结第76页
    4.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87页
附录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马尾松优良种源营养特性对外源钙、镁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