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必要性 | 第9-11页 |
1.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 第9页 |
1.2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地位 | 第9-11页 |
2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2.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11-12页 |
2.1.1 《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 | 第11-12页 |
2.1.2 《特许猎捕证》制度 | 第12页 |
2.1.3 征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制度 | 第12页 |
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其经营利用管理的法律规定 | 第12-13页 |
2.2.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管理 | 第12页 |
2.2.2 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的法律规定 | 第12-13页 |
2.2.3 政府指定的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单位的管理 | 第13页 |
2.3 法律责任 | 第13-14页 |
2.3.1 行政责任 | 第13页 |
2.3.2 刑事责任 | 第13-14页 |
3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法律制度的目的论 | 第14-22页 |
3.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立法目的的生态学解释 | 第14-15页 |
3.1.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立法的目的 | 第14页 |
3.1.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立法目的的生态学解释 | 第14-15页 |
3.2 实现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立法目的的法律保障 | 第15-22页 |
3.2.1 《驯养繁殖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3.2.2 种源的管理 | 第16页 |
3.2.3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管理 | 第16-17页 |
3.2.4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17-20页 |
3.2.4.1 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 | 第17-20页 |
3.2.4.2 政府指定的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单位的管理 | 第20页 |
3.2.5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的环境意识 | 第20-22页 |
3.2.5.1 应当建立生态型驯养繁殖厂 | 第21页 |
3.2.5.2 驯养繁殖厂的环境保护 | 第21-22页 |
4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立法的目标 | 第22-24页 |
4.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目标的生态观 | 第22页 |
4.2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目标给我们的立法启示 | 第22-24页 |
4.2.1 申请《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条件 | 第23页 |
4.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直接目的转向间接目的的转折点 | 第23页 |
4.2.3 国家鼓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 | 第23-24页 |
5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法律制度的立法指导原则 | 第24-31页 |
5.1 尊重和体现生态学规律的原则 | 第24-25页 |
5.2 如何在我国构建保护与管理并重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法律制度 | 第25-31页 |
5.2.1 严格限制引进国外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 | 第25-27页 |
5.2.2 建立野生动物放生的科学论证制度 | 第27-29页 |
5.2.2.1 野生动物放生前的科学论证 | 第27-28页 |
5.2.2.2 野生动物放生后的监测管理 | 第28-29页 |
5.2.3 个体数量的科学系统管理 | 第29页 |
5.2.4 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规划 | 第29-31页 |
6 几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31-36页 |
6.1 刑事责任 | 第31-34页 |
6.2 行政责任 | 第34-35页 |
6.3 民事责任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