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 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比较法概况 | 第7-19页 |
1. 大陆法系各国法 | 第8-12页 |
2. 英美法 | 第12-14页 |
3. 善意取得的“极端法”与“中间法”立场 | 第14-15页 |
4. 我国法律 | 第15-19页 |
二、 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三、 善意取得的要件 | 第24-30页 |
1. 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必须出于善意 | 第24-25页 |
2. 转让人必须为占有标的物并无权处分财产的人 | 第25-26页 |
3. 标的物必须是法律允许流转的财产 | 第26-27页 |
4. 受让人必须通过交易取得并占有财产 | 第27-28页 |
5. 标的物主要为动产 | 第28-30页 |
四、 关于盗赃、遗失物、遗忘物、误取物等占有脱离物的无偿回复 | 第30-33页 |
五、 占有脱离物的有偿回复与金钱、无记名证券的不得请求回复 | 第33-36页 |
1. 盗赃、遗失物等占有脱离物的有偿回复 | 第33-34页 |
2. 金钱、无记名证券的不得请求回复 | 第34-36页 |
六、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 第36-39页 |
1. 善意取得的法律性质 | 第36-37页 |
2. 善意取得法律关系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