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微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 | 第10页 |
1.2 微波在聚合反应及高分子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 微波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4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 | 第11-13页 |
1.5 稀土高分子配合物 | 第13-15页 |
1.6 稀土高分子配合物的主要性质 | 第15-17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稀土聚酰亚胺配合物的微波辐射固相合成 | 第19-46页 |
2.1 实验和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2.1.1 实验用的主要原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装置和设备 | 第19-20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1.4 实验步骤 | 第20-22页 |
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2-44页 |
2.2.1 实验反应原理 | 第23-24页 |
2.2.2 结果和讨论 | 第24-44页 |
2.2.2.1 Eu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 | 第24-30页 |
2.2.2.1.1 Eu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24-25页 |
2.2.2.1.2 配合物的结构推测 | 第25-27页 |
2.2.2.1.3 Eu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的微波辐射固相配位 | 第27-28页 |
2.2.2.1.4 微波辐射固相配位和常规加热固相配位反应的比较 | 第28-30页 |
2.2.2.2 Eu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的体系 | 第30-36页 |
2.2.2.2.1 Eu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的体系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2.2.2 配合物的结构推测 | 第31-33页 |
2.2.2.2.3 Eu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微波辐射固相配位 | 第33-34页 |
2.2.2.2.4 微波辐射固相配位和常规加热固相配位反应的比较 | 第34-36页 |
2.2.2.3 Sm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 | 第36-40页 |
2.2.2.3.1 Sm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36-37页 |
2.2.2.3.2 配合物的结构推测 | 第37页 |
2.2.2.3.3 Sm离子(Ⅲ)与BGA—PMDA聚酰亚胺的微波辐射固相配位 | 第37-39页 |
2.2.2.3.4 微波辐射固相配位和常规加热固相配位反应的比较 | 第39-40页 |
2.2.2.4 Sm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体系 | 第40-44页 |
2.2.2.4.1 Sm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配合物的表征 | 第40-41页 |
2.2.2.4.2 配合物的结构推测 | 第41-42页 |
2.2.2.4.3 Sm离子(Ⅲ)与BGA—TDI—PMDA聚酰亚胺的微波辐射固相配位 | 第42-43页 |
2.2.2.4.4 微波辐射固相配位和常规加热固相配位反应的比较 | 第43-44页 |
2.3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Eu和Sm的聚酰亚胺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磁性的研究 | 第46-61页 |
3.1 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的原理 | 第46-48页 |
3.1.1 稀土离子的4f电子能级和发光分类 | 第46页 |
3.1.2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配体 | 第46-47页 |
3.1.3 配体到中心离子的能量传递 | 第47-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2.1 Eu的BGA—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48-50页 |
3.2.2 Eu的BGA—TDI—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50-53页 |
3.2.3 Sm的BGA—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53-55页 |
3.2.4 Sm的BGA—TDI—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55页 |
3.3 四个体系的荧光发射强度的比较 | 第55-56页 |
3.4 Sm的聚酰亚胺的配合物磁性 | 第56-61页 |
3.4.1 物质的磁性 | 第56-58页 |
3.4.2 Sm的BGA—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磁性研究 | 第58-59页 |
3.4.3 Sm的BGA—TDI—PMDA聚酰亚胺配合物的磁性研究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