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1 引言 | 第9-13页 |
| 2 不同种源未漂硫酸盐法制浆试验和商用优良种源选择 | 第13-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 ·试材处理 | 第13页 |
| ·硫酸盐法制浆 | 第13页 |
| ·木材和浆的化学组分分析 | 第13-1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4-16页 |
| ·木材化学组分和浆纸性能在产地间的差异 | 第14页 |
| ·造纸材最佳产地的确定 | 第14-16页 |
| ·不同产地木材原材料对浆纸能性的影响 | 第16页 |
| ·问题与讨论 | 第16-18页 |
| ·造纸材的育种目标 | 第16-17页 |
| ·确定最佳产地时进行制浆造纸试验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 3 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控制及对材性育种的意义 | 第18-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试材处理和木材化学组分分析 | 第18-19页 |
| ·性状遗传分析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 ·木材化学组分在家系间和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 | 第19-20页 |
| ·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控制 | 第20页 |
| ·木材化学组分与生长性状和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 | 第20-21页 |
| ·讨论 | 第21-23页 |
| 4 纸浆性能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及优良家系选择 | 第23-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材处理 | 第23页 |
| ·硫酸盐法制浆 | 第23-24页 |
| ·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估算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成浆性能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和遗传控制 | 第24-25页 |
| ·生长、木材密度和木材化学组分与浆纸性能的关系 | 第25-27页 |
| ·对20 个测试家系的评价 | 第27-2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 5 不同经营模式下纸浆生产的育种目标 | 第29-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育种目标性状 | 第29页 |
| ·纸浆生产的成本函数 | 第29-30页 |
| ·纸浆生产的成本构成 | 第30页 |
| ·经济权重和指数选择 | 第30页 |
| ·数据来源和模拟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及对育种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 ·育种目标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33页 |
| ·不同经营模式下育种经济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6 区域试验点的选择和育种区的划分 | 第35-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数据来源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和产地与地点互作 | 第36-37页 |
| ·区域试验点的选择 | 第37-39页 |
| ·育种区的划分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3页 |
| 7 不同产地的遗传稳定性和其生态学基础 | 第43-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试验数据来源 | 第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产地遗传稳定性的估算 | 第44-46页 |
| ·遗传稳定性的地理模式和生态学基础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8 不同种源对环境的反应函数和优良种源的合理布局 | 第48-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试验数据来源和数据筛选 | 第48页 |
| ·种源对环境反应函数的建立 | 第48-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 ·反应函数的变异性 | 第50-52页 |
| ·优良种源的推广与合理布局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9 利用种源试验预测气候变暖对马尾松生长之影响 | 第54-59页 |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数据来源和数据筛选 | 第54页 |
|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利用Schmidtling’s 回归法的EC 研究结果 | 第55-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10 优良种源树高生长对不同磷投入水平的反应 | 第59-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59页 |
|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 | 第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 ·不同种源对磷投入水平的树高生长反应 | 第60-61页 |
| ·种源树高生长的遗传差异与磷投入水平 | 第61-62页 |
| ·树高生长的种源与磷投入水平的互作效应 | 第62页 |
| ·讨论 | 第62-64页 |
| 11 不同磷营养环境下优良种源的抽梢行为 | 第64-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 ·不同种源的抽梢行为对磷投入反应之差异 | 第65-66页 |
| ·与磷环境有关的抽梢性状种源变异和遗传参数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69页 |
| 12 结论 | 第69-71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