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概述 | 第14-26页 |
·土壤概述 | 第14-19页 |
·红壤丘陵区概述 | 第19-22页 |
·生态适宜性分区概述 | 第22-24页 |
·土壤物理性质概述 | 第24-26页 |
·研究进展 | 第26-40页 |
·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40-4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页 |
·浏阳河流域概况 | 第40页 |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定位观测试验场概况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9页 |
·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研究方案 | 第42-49页 |
第3章 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以浏阳河流域为例 | 第49-58页 |
·影响生态适宜性分区的生态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植被 | 第49页 |
·地表水 | 第49-50页 |
·地下水 | 第50页 |
·地貌 | 第50-51页 |
·土壤生产力 | 第51页 |
·景观价值 | 第51页 |
·人口密度 | 第51页 |
·人均GDP | 第51页 |
·生态适宜性分区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51-52页 |
·各因子权重确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分区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分区方法 | 第54-55页 |
·分区结果 | 第55-58页 |
第4章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 第58-71页 |
·人工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 第58-61页 |
·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58-59页 |
·土壤团聚体结构 | 第59-60页 |
·土壤的颗粒组成 | 第60-61页 |
·不同恢复年限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61-63页 |
·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61-62页 |
·土壤团聚体结构 | 第62页 |
·土壤的颗粒组成 | 第62-63页 |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63-66页 |
·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63-64页 |
·土壤团聚体结构 | 第64-65页 |
·土壤的颗粒组成 | 第65-66页 |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综合分析 | 第66-71页 |
·人工、自然、农田三大生态系统中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比较 | 第66-67页 |
·人工、自然、农田三大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研究 | 第67-68页 |
·人工、自然、农田三大生态系统中土壤机械组成 | 第68-69页 |
·土壤物理性质综合分析 | 第69-71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生态适宜性分区结论 | 第71页 |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生态适宜性分区与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