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关于十八反 | 第11-14页 |
·对十八反的历史认识 | 第11-12页 |
·十八反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 丹参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15页 |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5页 |
3 藜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藜芦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页 |
·藜芦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藜芦的毒理研究 | 第16页 |
4 电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页 |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丹参和藜芦不同配比混合水煎液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27-35页 |
1 前言 | 第27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仪器 | 第27-28页 |
·药材 | 第28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不同质量比混合的丹参藜芦混煎液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28-29页 |
·不同质量比混合的丹参藜芦混煎液的差示脉冲还原伏安图 | 第29-31页 |
·不同质量比混合的丹参藜芦混煎液的差示脉冲氧化伏安图 | 第31-32页 |
5 讨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丹参配伍藜芦对大鼠心、肝、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 第35-45页 |
1 前言 | 第3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动物 | 第35页 |
·药材及制备 | 第35-36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6页 |
·试剂 | 第3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36页 |
·大鼠血清中酶的测定 | 第36页 |
·组织病理学实验 | 第36-37页 |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4 结果 | 第37-42页 |
·丹参配伍藜芦对大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7页 |
·丹参配伍藜芦对大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丹参配伍藜芦对相关酶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丹参配伍藜芦对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 第40-42页 |
5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丹参与藜芦合用对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的影响#35 | 第45-53页 |
1 前言 | 第45页 |
2 材料 | 第45-46页 |
·动物 | 第45页 |
·药材及制备 | 第45-46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6页 |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 | 第46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测定 | 第47页 |
·统计分析 | 第47页 |
4 结果 | 第47-50页 |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肝微粒体中蛋白质浓度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含量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页 |
6 小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丹酚酸B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 第53-63页 |
1 前言 | 第53-54页 |
2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3 溶液的配制 | 第54页 |
4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5 结果和讨论 | 第54-60页 |
·丹酚酸B在玻碳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54-55页 |
·扫描速度对丹酚酸B氧化还原峰的影响 | 第55-57页 |
·酸度对丹酚酸B氧化还原峰的影响 | 第57-58页 |
·稳定性、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58页 |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第58-60页 |
·干扰实验 | 第60页 |
·样品测定 | 第60页 |
6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3-65页 |
1 总结 | 第63页 |
2 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 第63-64页 |
3 展望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