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岛湖地区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 昆虫取食状研究进展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外昆虫取食状研究进展 | 第11页 |
·我国昆虫取食状研究进展 | 第11页 |
2 植物对昆虫食叶的防御 | 第11-14页 |
·生理防御 | 第11-13页 |
·物候防御 | 第13-14页 |
·生物防卫 | 第14页 |
3 捕食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 | 第14-15页 |
·温带和热带森林 | 第14页 |
·湿润和干旱地区的热带森林 | 第14-15页 |
·新叶和老叶 | 第15页 |
·冠层和林下叶片 | 第15页 |
4 岛屿生境研究的特殊性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17-24页 |
1 苦槠种群概况 | 第17页 |
2 研究地点介绍 | 第17-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地貌及气候 | 第17-18页 |
·典型生境 | 第18页 |
3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岛屿划分 | 第19-20页 |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实验室处理 | 第20-21页 |
·调查项目 | 第2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5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千岛湖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和取食强度研究 | 第24-35页 |
1 秋季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和取食强度 | 第24-28页 |
·秋季不同样点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 第24-25页 |
·不同地区取食状的比较 | 第25-26页 |
·叶片取食状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各种取食状在不同地点的变异幅度 | 第26页 |
·不同地点叶片取食状多样性分析 | 第26-27页 |
·昆虫取食强度和取食量分析 | 第27-28页 |
2 春季昆虫捕食率与捕食强度 | 第28-29页 |
·春季不同样点苦槠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 第28-29页 |
·昆虫取食强度和取食量分析 | 第29页 |
3 夏季昆虫捕食率与捕食强度 | 第29-32页 |
·夏季新叶昆虫捕食状 | 第29-30页 |
·新叶与老叶取食情况的比较 | 第30-31页 |
·海拔高度对捕食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分析与小结 | 第32-35页 |
·昆虫取食状 | 第32-33页 |
·取食状频率 | 第33页 |
·取食强度 | 第33页 |
·取食的时间动态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叶片昆虫取食与单宁含量的关系 | 第35-45页 |
1 单宁的性质和种类 | 第35-39页 |
·单宁的性质 | 第35页 |
·单宁的种类 | 第35-36页 |
·单宁的防御机制 | 第36-38页 |
·单宁含量与取食关系 | 第38-39页 |
2 老叶与新叶缩合单宁含量的比较 | 第39-45页 |
·儿茶素对照品标准曲线 | 第39页 |
·新叶与老叶缩合单宁含量的比较 | 第39-41页 |
·样点间新叶缩合单宁含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取食强度与缩合单宁含量的关系 | 第42-44页 |
·单宁含量与捕食的关系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5-49页 |
1 影响昆虫取食的因素 | 第45-46页 |
·生境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 第45页 |
·岛屿面积和海拔高度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 第45-46页 |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46页 |
2 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的出现频率 | 第46-47页 |
3 叶片昆虫取食频率和取食强度 | 第47页 |
4 叶片取食状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5 昆虫取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 第47-48页 |
6 植物的防御机制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