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秸秆快速热解液化及生物油品质评价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1 能源与社会发展 | 第15-16页 |
| 2 生物质能概述 | 第16-18页 |
| ·生物质能 | 第16-17页 |
| ·生物质能研究与开发的意义 | 第17-18页 |
| ·经济意义 | 第17页 |
| ·社会意义 | 第17页 |
| ·生态意义 | 第17-18页 |
| ·战略意义 | 第18页 |
| 3 生物质热转化技术 | 第18-26页 |
| ·生物质热转化技术分类 | 第18-19页 |
|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机理 | 第19页 |
|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工艺 | 第19-21页 |
| ·国外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我国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生物油的精制与应用 | 第25-26页 |
| 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油料秸秆品质与预处理 | 第27-35页 |
| 1 前言 | 第27-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 3 试验步骤 | 第28-29页 |
| ·原料干燥、粉碎、筛分 | 第28页 |
| ·油菜秸秆的脱灰处理 | 第28-29页 |
| ·热解实验前的原料处理 | 第2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油料秸秆品质分析 | 第29-31页 |
| ·秸秆粒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 ·秸秆水分的控制 | 第32页 |
| ·秸秆脱灰的意义 | 第32-33页 |
| 5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油料秸秆快速热解液化的实验研究 | 第35-48页 |
| 1 前言 | 第35-36页 |
| 2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36-41页 |
| ·实验装置 | 第36-39页 |
| ·进料系统 | 第36-37页 |
| ·反应系统 | 第37页 |
| ·分离系统 | 第37-38页 |
| ·冷凝系统 | 第38页 |
| ·控制系统 | 第38-39页 |
| ·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 ·实验操作 | 第40-41页 |
| ·原料预处理 | 第40-41页 |
| ·热解实验 | 第4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油料秸秆的快速热解液化产物生物油 | 第41-42页 |
| ·油料秸秆种类及操作条件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7页 |
| ·不同秸秆种类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4页 |
| ·不同原料粒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热解温度对热解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脱灰处理对热解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油料秸秆生物油的分析与评价 | 第48-64页 |
| 1 前言 | 第48-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 ·生物油的物理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 ·密度 | 第50页 |
| ·运动粘度 | 第50-51页 |
| ·酸性与腐蚀性 | 第51页 |
| ·水分 | 第51-52页 |
| ·闪点与着火特性 | 第52页 |
| ·倾点、凝点 | 第52-53页 |
| ·灰分、残炭 | 第53页 |
| ·热值与元素分析 | 第53-54页 |
| ·组分分析 | 第54-61页 |
| ·FTIR分析 | 第54-56页 |
| ·GC-MS分析 | 第56-61页 |
| ·生物油及其所含组分的用途 | 第61-62页 |
| 4 生物油的精制与应用 | 第62-63页 |
| 5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7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2 本课题的特色 | 第65-66页 |
| 3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