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史蒂文·霍尔的“体验建筑”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研究对象 | 第7页 |
| ·人物简介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设想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论文框架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第2章 霍尔与建筑现象学创作思想 | 第12-26页 |
| ·霍尔建筑思想的形成 | 第12-19页 |
| ·时代背景 | 第12-14页 |
| ·哲学理论影响 | 第14-18页 |
| ·建筑师的影响 | 第18-19页 |
| ·霍尔的建筑现象学思想及观点 | 第19-24页 |
| ·现象与思想的交织 | 第20-21页 |
| ·建筑在场所中的“锚固” | 第21-22页 |
| ·建筑中引入“知觉”体验 | 第22-24页 |
|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3章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剖析 | 第26-66页 |
| ·独有的概念词汇 | 第26-34页 |
| ·基于场所特性的分析 | 第27-32页 |
| ·宗教、传说或文学艺术的启发 | 第32-34页 |
| ·丰富的造型手段 | 第34-42页 |
| ·基本几何形 | 第35-38页 |
| ·有机形态 | 第38-40页 |
| ·建筑群形态 | 第40-42页 |
| ·赋予诗意的空间 | 第42-50页 |
| ·“虚”空间 | 第42-46页 |
| ·交织的空间 | 第46-49页 |
| ·动态空间 | 第49-50页 |
| ·细腻的光影 | 第50-57页 |
| ·光塑造空间氛围 | 第51-55页 |
| ·光引入自然 | 第55-57页 |
| ·精心选用的材料 | 第57-59页 |
| ·材料的色彩与机理 | 第57-59页 |
| ·材料并置 | 第59页 |
| ·材料与气味 | 第59页 |
| ·精致的细部 | 第59-63页 |
| ·入口门窗 | 第61-62页 |
| ·特殊槽口 | 第62-63页 |
| ·建筑转角处理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6页 |
| 第4章 霍尔在中国的实践分析 | 第66-76页 |
| ·实例分析一:南京四方现代艺术博物馆 | 第66-69页 |
| ·设计概念 | 第66-67页 |
| ·空间形态与结构 | 第67-68页 |
| ·材料 | 第68-69页 |
| ·实例分析二:北京MOMA | 第69-72页 |
| ·设计概念 | 第69页 |
| ·平面与空间 | 第69-71页 |
| ·光线材料 | 第71-72页 |
| ·现代技术 | 第72页 |
| ·实例分析三:西安新城规划 | 第72-74页 |
| ·设计概念 | 第72-73页 |
| ·空间形态 | 第73-74页 |
| ·结构与表皮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5章 结语—霍尔建筑的启示 | 第76-81页 |
|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启发意义 | 第76-78页 |
| ·建筑中引入现象学 | 第76-77页 |
| ·建筑师在现象学领域的创作实践 | 第77-78页 |
| ·对建筑学学生和建筑从业者的启发 | 第78-81页 |
| ·现象学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共通 | 第78-79页 |
| ·反思当下教育和从业者现状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附录1: 个人简历、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
| 附录2: 主要建筑作品年表 | 第84-85页 |
| 附录3: 插图索引 | 第85-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