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传感阴离子的荧光和生色受体研究的最新进展 | 第11-3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阴离子的结构特点 | 第11-12页 |
| ·阴离子识别研究 | 第12-13页 |
| ·阴离子识别与传感 | 第12-13页 |
| ·阴离子荧光传感体系 | 第13-21页 |
| ·酰胺类荧光受体 | 第13-16页 |
| ·(硫)脲类荧光受体 | 第16-18页 |
| ·吡咯类荧光受体 | 第18-19页 |
| ·路易斯酸和金属配合物类荧光受体 | 第19-21页 |
| ·阴离子比色传感体系 | 第21-34页 |
| ·酰胺类受体 | 第21-23页 |
| ·脲和硫脲类受体 | 第23-27页 |
| ·吡咯类受体 | 第27-29页 |
| ·其它芳环类受体 | 第29-30页 |
| ·胍类受体 | 第30-32页 |
| ·金属配合物类比色受体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第2章 8-羟基喹啉-5-硫脲苯-Hg配合物对氟离子的比色传感 | 第35-46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 ·主体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页 |
| ·主体化合物的制备 | 第36页 |
| ·结构表征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 ·金属阳离子对主体1吸收光谱的响应 | 第37页 |
| ·Hg~(2+)与主体1-3作用的吸收光谱影响之比较 | 第37-39页 |
| ·阴离子诱导1-Hg~(2+)配合物吸收光谱的变化 | 第39-41页 |
| ·阴离子诱导主体1和2吸收光谱的变化 | 第41-44页 |
| ·Hg~(2+)对阴离子配合物1-F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3章 冠醚-硫脲类衍生物受体对阴、阳离子的识别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主体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47页 |
| ·主体化合物的制备 | 第47页 |
| ·结构表征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阴离子诱导主体4吸收光谱变化 | 第48页 |
| ·主客体配合物结合比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48-50页 |
| ·金属离子对主体4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0页 |
| ·碱金属离子对阴离子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0-52页 |
| ·阴离子和阳离子对化合物5和6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4章 姜黄素对氟离子的比色和荧光传感 | 第54-61页 |
| ·引言 | 第54-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 ·阴离子诱导姜黄素吸收光谱变化 | 第55-58页 |
| ·姜黄素与F之间的结合模式 | 第58-59页 |
| ·阴离子诱导姜黄素荧光光谱变化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