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稀土配合物的复合与组装

提要第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38页
 第1节 稀土元素与稀土配合物第8-15页
     ·稀土元素第8-9页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机理第9-10页
     ·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0-11页
     ·稀土配合物的应用第11-15页
 第2节 稀土配合物纳米材料第15-26页
     ·纳米材料概述第16-19页
     ·无机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第19-25页
     ·有机稀土配合物纳米材料第25-26页
 第3节 稀土配合物的复合与组装第26-37页
     ·与无机材料复合第27-30页
     ·与聚合物材料复合第30-37页
 第4节 本论文的选题及设计思路第37-38页
第二章 稀土配合物/TiO_2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38-58页
 第1节 实验部分第39-41页
     ·实验材料第39页
     ·表征仪器第39页
     ·实验方法第39-41页
     ·-1 Eu(MA)_3 单体的合成第40-41页
     ·-2 含钛离子不饱和单体的制备第41页
     ·-3 稀土配合物/TiO_2 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1页
 第2节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41-57页
     ·含钛离子不饱和单体的表征第41-44页
     ·Eu(MA)_3 单体的表征第44-45页
     ·原位水解法制备稀土配合物/TiO_2 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第45-50页
     ·复合材料热性能表征第50-53页
     ·稀土元素在材料中的存在形式第53页
     ·稀土配合物/TiO_2 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功能第53-57页
 第3节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稀土配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组装第58-76页
 第1节 实验部分第59-61页
     ·实验材料第59页
     ·表征仪器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1页
     ·-1 EuCl_3·6H_2O 的制备第59-60页
     ·-2 聚电解质稳定的稀土配合物纳米微粒(PED)的制备第60页
     ·-3 PED 纳米微粒在平面基底的组装第60-61页
     ·-4 PED 纳米微粒在微球表面的组装第61页
 第2节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61-75页
     ·水溶液中稀土配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第61-65页
     ·稀土配合物纳米微粒/聚合物复合薄膜的构筑第65-69页
     ·稀土配合物纳米微粒在微球表面的组装第69-72页
     ·方法的普遍适用性第72-75页
 第3节 本章小节第75-76页
第四章 稀土配合物纳米线第76-106页
 第1节 甲基丙烯酸铕纳米线的制备第76-92页
     ·实验部分第77-78页
     ·-1 实验材料第77页
     ·-2 表征仪器第77页
     ·-3 实验方法第77-78页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78-92页
     ·-1 Eu(MA)_3 纳米线与Eu(MA)_3 粉末的对比第78-85页
     ·-2 Eu(MA)_3 纳米线的性质表征第85-87页
     ·-3 以Eu(MA)_3 纳米线为模板制备Eu_2O_3 纳米管第87-91页
     ·-5 溶剂在纳米线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讨论第91-92页
     ·-6 方法的拓展第92页
 第2节 近红外发光的PbS 纳米微粒/层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第92-105页
     ·实验部分第93-94页
     ·-1 实验材料第93页
     ·-2 表征仪器第93页
     ·-3 实验方法第93-94页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94-105页
     ·-1 二维LDMA 配合物片层结构第94-99页
     ·-2 由LDMA 片层结构向聚合物片层结构的转变第99-101页
     ·-3 PbS 纳米微粒/层状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研究第101-105页
 第3节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9页
作者简历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中文摘要第123-126页
英文摘要第126-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膦酸、磺酸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MCM-22族分子筛的合成、后处理及其在甲烷、丙烷芳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