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0-27页 |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研究目标、思路与创新 | 第21-22页 |
1.研究目标 | 第21页 |
2.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3.主要创新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51页 |
·经典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7-35页 |
·新空间经济学人口集聚与城市发展相关模型及述评 | 第35-44页 |
·已有研究对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第44-51页 |
第三章 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空间发展模式的总体态势 | 第51-68页 |
·简单历史回顾 | 第51-54页 |
·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空间发展的总体态势 | 第54-57页 |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1978—2005年 | 第57-63页 |
·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63-68页 |
第四章 地市间人口迁移的移民特征及空间模式 | 第68-102页 |
·地市间人口迁移的移民属性 | 第68-77页 |
·地市间迁移的数据说明 | 第68-69页 |
·地市间迁移人口属性分析 | 第69-72页 |
·地市间迁移的移民文化素质 | 第72-74页 |
·迁移原因 | 第74-76页 |
·迁移农民的行业和职业特点 | 第76-77页 |
·地级市的人口迁移率 | 第77-85页 |
·地市间迁移率图 | 第77-80页 |
·三大地带地级市人口迁移概况 | 第80-85页 |
·省内地市间人口迁移流向选择模式 | 第85-89页 |
·东北地区和三大都市圈地市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 第89-98页 |
·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 第89-91页 |
·首都都市圈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 第91-94页 |
·长三角都市圈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 第94页 |
·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 第94-98页 |
·小结与结论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都市圈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 第102-153页 |
·都市圈经济概况与地市间人口迁移 | 第102-113页 |
·三大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102-103页 |
·三大都市圈的增长极地位 | 第103-105页 |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 | 第105-108页 |
·移民属性 | 第108-113页 |
·城市的就业增长 | 第113-124页 |
·三大都市圈的就业增长 | 第113-116页 |
·三大都市圈非农业人口变化 | 第116-117页 |
·各地级市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变化 | 第117-122页 |
·三大都市圈地级市第三产业就业增长 | 第122-124页 |
·城市收入增长 | 第124-128页 |
·新兴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 | 第128-136页 |
·区位商概念简介 | 第128-129页 |
·三大都市圈制造业区位商分析 | 第129-133页 |
·新兴产业兴起与人口集聚 | 第133-136页 |
·收获人口红利的途径探讨——以广东和上海为例 | 第136-148页 |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37-138页 |
·广东省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增长 | 第138-142页 |
·广东省与上海市就业流动人口的人口属性 | 第142-145页 |
·广东省与上海市吸纳流动人口能力差异的原因探讨 | 第145-147页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147-148页 |
·小结与结论 | 第148-153页 |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第153-182页 |
·人口迁移的区域经济影响因素 | 第153-161页 |
·已有研究回顾 | 第154-155页 |
·数据和模型 | 第155-157页 |
·模型估计结果 | 第157-161页 |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61-171页 |
·人口迁移率对GDP的影响 | 第161-166页 |
·收入模型 | 第166-171页 |
·都市圈和非都市圈模型 | 第171-177页 |
·迁移率的区域经济影响因素 | 第172-173页 |
·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人口迁出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 | 第174-177页 |
·小结与结论 | 第177-182页 |
第七章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进一步考察 | 第182-248页 |
·人口迁移与中心—外围格局的演化:空间经济学分析 | 第183-195页 |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1996—2003年 | 第195-203页 |
·已有研究回顾 | 第195-198页 |
·地级市1996年、2000年和2003年的人口—GDP洛伦兹曲线 | 第198-199页 |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 第199-203页 |
·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 第203-219页 |
·相关研究回顾 | 第203-204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4-206页 |
·教育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06-210页 |
·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210-213页 |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第213-219页 |
·智力流失及对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19-236页 |
·智力流失对迁出地影响的讨论 | 第219-220页 |
·总净迁移率与24—34岁、24—64岁大学毕业生净迁移率的概况 | 第220-229页 |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智力集聚 | 第229-230页 |
·中部地区的智力流失 | 第230-231页 |
·西部地区的智力流失 | 第231-232页 |
·智力流失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32-236页 |
·0—14岁随迁未成年人与迁入地的公共服务: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236-244页 |
·随迁儿童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第237-240页 |
·迁入地、迁出地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 | 第240-242页 |
·其他国家可资借鉴之处 | 第242-243页 |
·政策建议 | 第243-244页 |
·小结与结论 | 第244-248页 |
第八章 未来展望、问题与对策 | 第248-259页 |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下的未来人口迁移趋势 | 第248-25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256页 |
·对策建议 | 第256-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72页 |
附录 | 第272-279页 |
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 第279-281页 |
后记 | 第281-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