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一、 氢能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8-9页 |
二、 储氢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 第9-10页 |
三、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2-19页 |
一、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12-13页 |
二、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3-16页 |
(一)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13-14页 |
(二) Kohn-Sham 方程 | 第14-15页 |
(三) 交换关联近似 | 第15-16页 |
三、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方法 | 第16-17页 |
四、 计算软件 | 第17-19页 |
(一) Materials studio 软件 Dmol3模块介绍 | 第17页 |
(二) VASP 软件介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LiNH2BH3的结构和释氢性能 | 第19-25页 |
一、 计算方法及模型 | 第19-21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一) LAB 的结构参数 | 第21-22页 |
(二) 反应焓及电子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三) Li 的替代浓度与结构转变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三、 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电场增强的 AlN 薄片的储氢特性 | 第25-35页 |
一、 计算方法及模型 | 第25-26页 |
(一) 理论方法 | 第25-26页 |
(二) 晶体模型 | 第26页 |
二、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一) 稳定的吸附构型 | 第26-28页 |
(二) 基底极化和双层吸附 | 第28页 |
(三) 吸附能 | 第28-30页 |
(四) 键长 | 第30-31页 |
(五) 电子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三、 小结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取得的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