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20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2、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明代监察法制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页 |
(三)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和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 第16-20页 |
1、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8页 |
3、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8-20页 |
一、政治权力制约的相关理论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概述 | 第20-32页 |
(一) 政治权力制约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1、西方民主思想下的权力制约理论及政治制度实践 | 第20-23页 |
2、制度制约:政治权力制约的根本途径 | 第23-24页 |
3、政治权力制约的伦理学思路 | 第24页 |
4、政治权力制约中制约与效能的均衡 | 第24-25页 |
5、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制约的主题 | 第25-27页 |
(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概述 | 第27-32页 |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概述 | 第27-29页 |
2、日趋完备的监察立法 | 第29-32页 |
二、明代监察法制的变革、监察体制的确立及其监察立法 | 第32-45页 |
(一) 明代监察法制产生和完善的历史背景与动因 | 第32-33页 |
1、明初社会矛盾尖锐 | 第32页 |
2、“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 | 第32页 |
3、封建官吏队伍日益庞大使加强监察成为大趋势 | 第32-33页 |
(二) 明代监察法制的重大改革及监察体制的确立 | 第33-40页 |
1、明代监察法制的重大改革 | 第33-34页 |
2、明朝特色的监察体制 | 第34-40页 |
(三) 明代监察立法概述 | 第40-45页 |
1、《宪纲条例》 | 第41页 |
2、六科通掌与各科分掌 | 第41-42页 |
3、《南京都察院事例》 | 第42-43页 |
4、出巡监察法规 | 第43-44页 |
5、《抚按通例》 | 第44-45页 |
三、明代监察法制运行的保障机制 | 第45-53页 |
(一) 规范的监察官管理制度 | 第45-47页 |
1、监察官员的选任 | 第45-46页 |
2、监察官员的考核 | 第46页 |
3、监察官员的黜陟 | 第46-47页 |
(二) 全面系统的监察活动的实施 | 第47-53页 |
1、立法监察 | 第47-48页 |
2、行政监察 | 第48页 |
3、人事监察 | 第48-49页 |
4、经济监察 | 第49-50页 |
5、司法监察 | 第50-51页 |
6、军事监察 | 第51页 |
7、仪制监察 | 第51-52页 |
8、教育与考试监察 | 第52-53页 |
四、明代监察法制分析与评价 | 第53-65页 |
(一) 明代监察法制实施的效能 | 第53-58页 |
1、澄清吏治 | 第53-54页 |
2、风宪耳目之司 | 第54-55页 |
3、提高行政效率 | 第55页 |
4、维护法制 | 第55-56页 |
5、监察法制运行的绩效取决于皇帝个人的意志 | 第56-58页 |
(二) 明代监察法制的特点 | 第58-62页 |
1、独立监察,系统严密 | 第58-59页 |
2、以卑察尊 | 第59页 |
3、立法完善 | 第59-60页 |
4、动态监察 | 第60页 |
5、风闻言事 | 第60页 |
6、反监互察 | 第60-62页 |
(三) 对明代监察法制的现代思考 | 第62-65页 |
1、建立科学的监察机制,完善监察机构设置 | 第62-63页 |
2、健全监察法制,加强监察立法 | 第63页 |
3、细化监察职权,明确监察人员的分工 | 第63-64页 |
4、加强对监察人员的监督管理,保证监察权力的有效行使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