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豫西北农村市场与社会转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选题之缘由 | 第13页 |
| 二、选题之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二、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思路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豫西北环境与近代社会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18-20页 |
| 一、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类型 | 第18页 |
| 二、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 三、自然资源与水文特征 | 第19页 |
| 四、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第20-23页 |
| 一、近代政局 | 第20-21页 |
| 二、商业与人口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近代豫西北集镇市场研究 | 第23-39页 |
| 第一节 集镇数量考证和发展趋势 | 第23-27页 |
| 一、集镇数量之考证 | 第23-25页 |
| 二、集镇数量之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集镇集期特征 | 第27-32页 |
| 第三节 集镇空间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 第四节 集镇的作用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近代豫西北农村专业市场 | 第39-64页 |
| 第一节 粮食市场 | 第39-43页 |
| 一、余粮输出县 | 第39-41页 |
| 二、粮食运销及其集散地 | 第41-43页 |
| 三、粮食集散地的分布特征 | 第43页 |
| 第二节 棉花市场 | 第43-48页 |
| 一、棉花之产区 | 第43-45页 |
| 二、棉花之销路 | 第45-46页 |
| 三、棉花之集散地 | 第46-47页 |
| 四、棉花集散地的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烟草市场 | 第48-50页 |
| 一、烟草的种植与种植区 | 第48-49页 |
| 二、烟草销路 | 第49-50页 |
| 三、烟草集散地 | 第50页 |
| 第四节 中药材市场 | 第50-53页 |
| 一、中药材的种植与种植区 | 第50-51页 |
| 二、中药材销路 | 第51-52页 |
| 三、中药材集散地 | 第52-53页 |
| 第五节 土特产品市场 | 第53-58页 |
| 一、山货市场 | 第53-56页 |
| 二、皮毛等畜产类市场 | 第56-57页 |
| 三、鸡蛋蛋粉类市场 | 第57-58页 |
| 第六节 手工业产品市场 | 第58-64页 |
| 一、草帽辫市场 | 第58-60页 |
| 二、棉布市场 | 第60-61页 |
| 三、柞蚕(茧绸)市场 | 第61-64页 |
| 第五章 近代豫西北庙会市场研究 | 第64-74页 |
| 第一节 庙会之分布与规模考察 | 第64-65页 |
| 第二节 庙会之会期 | 第65-68页 |
| 第三节 庙会之组织管理 | 第68页 |
| 第四节 庙会之功能演变 | 第68-70页 |
| 第五节 庙会市场之个案考察 | 第70-72页 |
| 第六节 庙会之区域差异及其作用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近代豫西北交通与农村市场变迁 | 第74-96页 |
| 第一节 古代运输方式与农村市场的关系 | 第74-78页 |
| 一、陆运 | 第74-75页 |
| 二、水运 | 第75-78页 |
| 第二节 铁路运输与沿线农村市场的变化 | 第78-88页 |
| 一、平汉铁路与沿线农村市场的变化 | 第78-81页 |
| 二、道清铁路与沿线农村市场的变化 | 第81-85页 |
| 三、陇海铁路与沿线农村市场的变化 | 第85-88页 |
| 第三节 公路运输与沿线农村市场的变化 | 第88-93页 |
| 第四节 近代交通对豫西北农村市场的影响 | 第93-96页 |
| 第七章 近代豫西北农村市场与社会变迁 | 第96-108页 |
| 第一节 农村市场作用下的农业变迁 | 第96-99页 |
| 一、农业之改良 | 第96-98页 |
| 二、农业结构之变化 | 第98-99页 |
| 第二节 农村市场结构变迁 | 第99-101页 |
| 一、农村市场交易主体结构的变化 | 第99-100页 |
| 二、农民对农村市场依赖程度的加深 | 第100页 |
| 三、农村市场商品结构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 第三节 农村市场与手工业的变迁 | 第101-104页 |
| 一、传统农村手工业 | 第101-102页 |
| 二、近代农村手工业 | 第102-103页 |
| 三、手工业人数的增多 | 第103-104页 |
| 第四节 农村商业与农村社会变化 | 第104-108页 |
| 一、商业组织形式的改变 | 第104-105页 |
| 二、农村金融的变化 | 第105-107页 |
| 三、农村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 第107-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9页 |
| 附录 | 第119-155页 |
| 致谢 | 第155-1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