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9-20页 |
·干旱区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其可再生性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其可再生性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条件及其循环模式 | 第32-55页 |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 第32-39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2-36页 |
·地质环境 | 第36-39页 |
·区域地下水循环条件及其循环模式 | 第39-50页 |
·区域地下水循环条件 | 第39-47页 |
·地下水循环模式探讨 | 第47-50页 |
·地下水循环与地质生态环境关系 | 第50-54页 |
·地下水属性与功能 | 第50-53页 |
·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其可再生性关系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 第55-91页 |
·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 | 第55-63页 |
·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过程 | 第55-61页 |
·地下水化学场演化过程 | 第61-63页 |
·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 | 第63-68页 |
·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 | 第63-64页 |
·泉流量衰减与溢出带下移 | 第64页 |
·水质恶化 | 第64-65页 |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盐沼化 | 第65-66页 |
·植被退化与土地沙漠化 | 第66-67页 |
·河道断流与湖泊萎缩 | 第67-68页 |
·地下水环境演化的驱动力分析 | 第68-90页 |
·驱动因子组成及驱动分析 | 第69-81页 |
·不同地段驱动因子定量评价 | 第8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环境演化趋势预测 | 第91-127页 |
·地下水动力场演化预测 | 第91-119页 |
·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的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 第91-97页 |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流演化预测 | 第97-119页 |
·地下水化学场演化趋势预测 | 第119-126页 |
·指数平滑法基本原理 | 第119-120页 |
·指数平滑法结果分析 | 第120-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 | 第127-147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127-131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概念 | 第128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特征 | 第128-130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0-131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31-141页 |
·评价指标的获取 | 第132-13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38-13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39-141页 |
·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 | 第141-146页 |
·评价基本单元构建 | 第141页 |
·评价模型 | 第141-143页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143-14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途径与调控技术 | 第147-168页 |
·实施地下水库调蓄,调节水资源分配不均 | 第147-164页 |
·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与山前平原地下水库联合调蓄能力研究 | 第148-158页 |
·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地下水调控技术研究 | 第158-164页 |
·开展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 | 第164-166页 |
·地下水开采与地表水利用的配比研究 | 第164-165页 |
·控制渠系引水,增加泉水排泄,加强流域管理 | 第165-166页 |
·加大农业节水,增加地下水可利用量 | 第166页 |
·涵养水源条件,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 | 第166-167页 |
·山区植被保护,涵养水源 | 第166页 |
·分质供水,一水多用 | 第166页 |
·污水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