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建筑物变形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监测方法的现状 | 第13-15页 |
·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第17-25页 |
·方案设计 | 第17-23页 |
·监测内容的确定 | 第17页 |
·监测方法和仪器的确定 | 第17-18页 |
·测点布设 | 第18页 |
·变形观测精度和周期的确定 | 第18-22页 |
·变形监测网的布设 | 第22-23页 |
·变形监测成果的管理 | 第23-25页 |
·成果整理 | 第23页 |
·成果表达 | 第23-25页 |
第3章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测 | 第25-41页 |
·灰色模型 | 第25-32页 |
·灰色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GM(1,1)模型 | 第26-29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29页 |
·GM(1,1)实例分析 | 第29-32页 |
·BP神经网络 | 第32-41页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32-33页 |
·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 | 第33-36页 |
·BP神经网络实例分析 | 第36-41页 |
第4章 变形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41-57页 |
·组件式GIS技术 | 第41-43页 |
·组件式GIS概述 | 第41页 |
·ArcObjects组件介绍 | 第41-43页 |
·ArcObjects开发中的基本技术 | 第43-52页 |
·深入理解对象模型图 | 第43-45页 |
·ArcObjects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45-49页 |
·常用控件介绍 | 第49页 |
·Geodatabase | 第49-52页 |
·Visual C++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第52-57页 |
·混合编程方式概述 | 第52-54页 |
·基于Matlab Engine的混合编程 | 第54-57页 |
第5章 建筑物形变监测系统开发 | 第57-72页 |
·开发环境与总体设计 | 第57-61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7-58页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8-59页 |
·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59-60页 |
·系统总体界面设计 | 第60-61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61-64页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61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61-62页 |
·监测数据表结构设计示例 | 第62-64页 |
·重点模块介绍 | 第64-72页 |
·地图表现 | 第64-65页 |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数据查询 | 第66-68页 |
·图形管理 | 第68-71页 |
·成果输出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A 累计沉降量数据 单位(mm) | 第77-78页 |
附录B GM(1,1) Matlab程序实现 | 第78-80页 |
附录C 富春江左岸滑坡三号点监测数据 | 第80-81页 |
附录D BP神经网络Matlab程序实现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