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淮南子(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论文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4页
 一、《淮南子》研究简况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二、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第12-14页
第一章 《淮南子》思想的时代背景第14-29页
 一、汉初统治者对治国之道的探索第14-20页
  (一) 封建政权的建立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第14-16页
  (二) 诸子思想的“复兴”第16-18页
  (三) 治国理念的形成第18-20页
 二、《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属及其时代价值第20-28页
  (一) 战国末期以来的思想综合潮流第20-22页
  (二)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学说的集大成者第22-25页
  (三) 《淮南子》思想是汉初时代精神的哲学表现第25-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第29-44页
 一、宇宙起源思想第29-34页
  (一) 对宇宙之“始”的追究第29-31页
  (二) 对道之“始”的探索第31-34页
 二、“道”、“气”关系第34-40页
  (一) “气”化生宇宙万物第35-36页
  (二) “道”化生宇宙万物第36-38页
  (三) “道”比“气”更根本,“道”是宇宙的本原第38-40页
 三、宇宙生成论问题中“道”的基本属性第40-42页
  (一) 实有性第40-41页
  (二) 道物一体第41-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淮南子》的本体论第44-65页
 一、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特性第44-55页
  (一) 形上性第44-48页
  (二) 无限性第48-50页
  (三) 本根性第50-53页
  (四) 自然性第53-55页
 二、作为本体的“道”的意义第55-63页
  (一) 天、人合于“道”第55-60页
  (二) 帝王之术得于“道”第60-63页
 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淮南子》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第65-107页
 一、《淮南子》的辩证法第65-80页
  (一) “阴阳合和”第65-68页
  (二) “转化推移”第68-74页
  (三) 同类相动第74-77页
  (四) 同异互用第77-80页
 二、《淮南子》的认识论第80-106页
  (一) “物无不可奈何”第81-87页
  (二) “类不可必推”第87-91页
  (三) “合得失之势”第91-94页
  (四) 因“时”而事第94-101页
  (五) “知道”第101-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淮南子》的社会政治哲学第107-165页
 一、《淮南子》的人性论第107-119页
  (一) 人性说第107-113页
  (二) 人生修养说第113-119页
 二、“无为而治”思想第119-157页
  (一) “无为”第120-126页
  (二) “达乎性命之情”第126-133页
  (三) “人主之情,上通于天”第133-138页
  (四) “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第138-146页
  (五) “因循”第146-152页
  (六)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152-157页
 三、“利民为本”思想第157-163页
 小结第163-165页
结语第165-168页
 一、“纪纲道德”第165-166页
 二、“通古今之论”第166页
 三、“详说”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约翰·罗默的平等主义:从逻辑推演到社会建构
下一篇: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