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概述 | 第8-13页 |
一、输卵管(FALLOPIAN TUBE) | 第8页 |
二、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 | 第8-9页 |
三、TOLL样受体4(TLR4) | 第9-10页 |
四、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 第10页 |
五、中医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第10-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3页 |
一、对象与方法 | 第13-18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 标本收集 | 第14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14-18页 |
二、实验分组与治疗措施 | 第18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18页 |
四、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六、观察结果 | 第19-23页 |
(一) 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原发、继发性不孕例数(见表1) | 第19页 |
(二) 两组患者基础内分泌水平(见表2) | 第19页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输卵管形态影像分析(见表3):共60 例患者计输卵管117条 | 第19-20页 |
(四) 实验组治疗前后输卵管形态影像分析(见表4):实验组30 例患者输卵管共计58 条 | 第20页 |
(五)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IL-6 的比较(见表5) | 第20-21页 |
(六) 实验组与对照组用药前后IL-8 的比较(见表6) | 第21页 |
(七)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TLR4 水平的比较(见表7) | 第21页 |
(八) 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发生率的比较 | 第21-23页 |
讨论 | 第23-39页 |
一、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性不孕 | 第23-24页 |
二、TLR4 与衣原体 | 第24-25页 |
三、IL-6、IL-8 与输卵管性不孕 | 第25页 |
四、中医对输卵管性不孕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5-26页 |
五、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治疗方法 | 第26-28页 |
(一) 输卵管性不孕的西医治疗 | 第26-27页 |
(二) 输卵管性不孕的中医治疗 | 第27-28页 |
六、中药组方、药物分析、组方配伍特点及疗效分析 | 第28-39页 |
(一) 通管冲剂的药物组成 | 第28页 |
(二) 药物功效溯源 | 第28-31页 |
(三) 组方配伍特点 | 第31-34页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7页 |
(五) 疗效分析 | 第37-38页 |
(六) 作用机理探讨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综述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缩略词 | 第53-54页 |
图片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查新报告 | 第57-65页 |
科研课题 | 第65-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