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成因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1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3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7页 |
| ·国内外岩溶塌陷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46页 |
|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 | 第19-23页 |
| ·区域地貌 | 第19-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页 |
|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 ·新构造与地震 | 第22-23页 |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4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25页 |
| ·地层岩性 | 第25-33页 |
| ·地质构造 | 第33-4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6页 |
|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基本规律 | 第46-57页 |
|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46-52页 |
|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 | 第52-57页 |
| 第4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 | 第57-71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条件 | 第57-60页 |
| ·岩溶洞隙是塌陷产生的物质基础 | 第57页 |
| ·第四系覆盖层对塌陷形成的控制和影响 | 第57-59页 |
| ·地表及地下水在岩溶塌陷形成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类型 | 第60-66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特征 | 第66-69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平面特征 | 第66-67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剖面特征 | 第67-69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 | 第69-71页 |
| ·岩溶塌陷发育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69页 |
| ·岩溶塌陷与断层、褶皱、裂隙的关系 | 第69-70页 |
| ·岩溶塌陷与覆盖层的关系 | 第70页 |
| ·岩溶塌陷与地表、地下水活动的关系 | 第70页 |
| ·岩溶塌陷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 第70-71页 |
| 第5章 岩溶塌陷成因机理 | 第71-84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概化模式 | 第71-75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动力因素 | 第75-76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 | 第76-84页 |
| ·基岩塌陷成因机理 | 第76-78页 |
| ·土层塌陷成因机理 | 第78-84页 |
| 第6章 岩溶塌陷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84-101页 |
| ·岩溶塌陷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 第84-85页 |
| ·岩溶塌陷稳定性的半定量分析 | 第85-96页 |
| ·I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86-87页 |
| ·II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87-89页 |
| ·III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89-90页 |
| ·IV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90-92页 |
| ·V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92-93页 |
| ·VI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93-94页 |
| ·VII区潜在塌陷体半定量分析 | 第94-96页 |
| ·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研究 | 第96-101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 第96页 |
| ·研究区危险性分区 | 第96-101页 |
| 第7章 岩溶塌陷防治对策研究 | 第101-105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防治思路 | 第101页 |
| ·岩溶塌陷的预防和监测预报研究 | 第101-102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预防 | 第101页 |
| ·研究区岩溶塌陷监测预报 | 第101-102页 |
| ·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研究 | 第102-105页 |
| ·地表封闭防渗 | 第102-103页 |
| ·地下加固措施 | 第103-104页 |
| ·结构物跨越 | 第104-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附图:昆明新机场岩溶及塌陷发育图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