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部分 导言 | 第7-10页 |
第二部分 缓刑裁量的实体条件规范 | 第10-38页 |
第一节 缓刑裁量理论 | 第10-12页 |
一、传统刑罚理论的发展 | 第10页 |
二、“一体化”刑罚目的观与缓刑制度的发展 | 第10-12页 |
第二节 中外缓刑适用法律规定比较 | 第12-15页 |
一、形式条件 | 第12-13页 |
二、实质条件 | 第13-15页 |
三、排除条件 | 第15页 |
第三节 我国缓刑裁量现状及出路 | 第15-19页 |
一、实体规定笼统导致法官认识差异 | 第15-17页 |
二、缓刑适用率呈上升趋势,但发展很不平衡、水平不高 | 第17-18页 |
三、规范缓刑裁量之出路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缓刑裁量实质要件分析 | 第19-31页 |
一、犯罪情节要件 | 第19-25页 |
二、悔罪表现要件 | 第25-27页 |
三、再犯可能性评估 | 第27-31页 |
第五节 实体规范缓刑裁量的总体模式 | 第31-38页 |
一、规定缓刑适用的一般性禁止、限制、积极条件 | 第33-34页 |
二、对个罪缓刑适用条件作出个别化限制规定 | 第34-38页 |
第二部分 缓刑裁量的程序规制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缓刑裁量程序的中外实践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规范缓刑裁量参与主体 | 第40-43页 |
一、缓刑裁量主体 | 第40页 |
二、五大参与主体的权力(利)分配设想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将缓刑裁量纳入审理程序 | 第43-46页 |
一、开展庭前量刑程序 | 第43页 |
二、强化庭审量刑控辩 | 第43-44页 |
三、简化缓刑裁量评议程序 | 第44页 |
四、公开缓刑裁量理由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