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五、章节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概说 | 第16-3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3页 |
一、行政执法、综合行政执法 | 第16-19页 |
二、体制、行政执法体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 第19-20页 |
三、综合行政执法主体 | 第20-23页 |
第二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学理基础 | 第23-27页 |
一、分权与集权的二律背反 | 第24页 |
二、规范主义模式 | 第24-25页 |
三、功能主义模式 | 第25-26页 |
四、行政法平衡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现实背景 | 第27-31页 |
一、旧有执法体制的弊端 | 第27-29页 |
二、城市管理的现实需要 | 第29页 |
三、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前景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规范依据 | 第33-49页 |
第一节 规范依据梳理 | 第33-40页 |
一、《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 第33-34页 |
二、《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 第34页 |
三、国务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 第34-38页 |
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地方规范性文件 | 第38页 |
五、对上述规范体系的简要评论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合法性的争论 | 第40-45页 |
一、质疑者的观点 | 第40-42页 |
二、对质疑的回应 | 第42-43页 |
三、对争论的简要评论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立法建议 | 第45-49页 |
一、立法进路 | 第46页 |
二、立法模式 | 第46-47页 |
三、立法原则 | 第47页 |
四、立法内容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职权结构 | 第49-63页 |
第一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能定位 | 第49-52页 |
第二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配置 | 第52-58页 |
一、结构性配置 | 第53-55页 |
二、功能性配置 | 第55-58页 |
第三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发展方向 | 第58-63页 |
一、设置领域的拓展 | 第58-61页 |
二、可能的发展方向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组织结构 | 第63-72页 |
第一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既存模式 | 第63-65页 |
一、机构名称 | 第63页 |
二、法律地位 | 第63-64页 |
三、人员编制 | 第64-65页 |
四、领导体制 | 第65页 |
第二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建构思路 | 第65-67页 |
一、基本要求 | 第65-67页 |
二、总体思路 | 第67页 |
第三节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制度建构 | 第67-72页 |
一、执法主体名称 | 第67-68页 |
二、执法人员组成 | 第68-69页 |
三、纵向管理体制 | 第69-70页 |
四、内部机构设置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运行机制 | 第72-78页 |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中权力的协调配合 | 第72-75页 |
一、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关系 | 第72-73页 |
二、与市政管理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职能分离 | 第73页 |
三、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 | 第73-74页 |
四、内部权力的协调配合 | 第74页 |
五、建立有效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公共管理领域多元主体的沟通互动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8-82页 |
一、基本观点 | 第78-79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79-80页 |
三、局限和不足 | 第80页 |
四、未尽的问题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