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DH群体株高、节间长、穗部性状和一般配合力的分析及QTL定位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引言第10-17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1-13页
     ·DNA 分子标记第11-12页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2页
     ·QTL 定位第12-13页
       ·QTL 定位原理与方法第12-13页
       ·QTL 作图群体第13页
   ·玉米株高、节间长的QTL 研究进展第13-14页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 研究进展第14页
   ·玉米一般配合力研究进展第14-15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17页
     ·玉米株高、节间长的研究第15-16页
     ·玉米穗部性状的研究第16页
     ·玉米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研究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株高、节间长、穗部性状研究第17页
     ·试验材料第17页
     ·试验设计与性状鉴定第17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 分析第17页
   ·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研究第17-19页
     ·试验材料第17-18页
     ·试验设计与性状鉴定第18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 分析第18-1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9-37页
   ·玉米DH 群体株高、节间长分析及QTL 定位第19-25页
     ·DH 群体及其亲本株高、节间长的描述性统计第19-20页
     ·株高、节间长间通径分析第20-22页
     ·株高、节间长的QTL 定位分析第22-25页
   ·玉米DH 群体穗部性状分析及QTL 定位第25-29页
     ·DH 群体及其亲本穗部性状的描述性统计第25页
     ·DH 群体穗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25-26页
     ·玉米DH 群体穗部性状的QTL 定位分析第26-29页
   ·玉米DH 群体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及QTL 定位第29-37页
     ·玉米DH 群体产量性状方差分析第29-30页
     ·玉米DH 群体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第30-31页
     ·玉米DH A、B 群体配合力的描述性统计第31-32页
     ·玉米DH A、B 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QTL 定位分析第32-37页
4 讨论第37-40页
   ·株高、节间长的研究第37页
   ·穗部性状的研究第37-38页
   ·产量性状一般配合的研究第38-40页
5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5-46页
作者简历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大豆地方品种耐低磷种质筛选及生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小麦CDPK基因分子特征、表达和TaCDPK1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