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1章 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的生成 | 第18-28页 |
·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第18-25页 |
·历史背景下电影业的困境 | 第18-19页 |
·民族意识的高涨呼唤影片主题的革新与思想的进步 | 第19-20页 |
·左翼剧作家联盟对于电影的关注与"拓荒" | 第20-24页 |
·左翼文学对30年代电影变革的催生作用 | 第24-25页 |
·左翼新文艺运动对于电影业"拓荒"性改造的现实意义 | 第25-28页 |
·挽救与重振濒临绝境的民族电影业 | 第25-26页 |
·左翼电影文学宽容的社会生存策略的逐渐形成 | 第26-28页 |
第2章 城与人——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的文本存在 | 第28-38页 |
·左翼电影文学书写中的青年知识分子 | 第28-30页 |
·叙述表象与内蕴的置换 | 第28-29页 |
·自我身份的反复认同与疏离 | 第29-30页 |
·启蒙话语与阶级话语的迅速遭遇与选择 | 第30页 |
·左翼电影文学书写中的城市女性 | 第30-35页 |
·"代言"——女性的缺席与男性电影话语的文本重构 | 第31-32页 |
·"摩登"——革命话语中无性身份的规约 | 第32-35页 |
·左翼电影文学书写中的城市与乡村 | 第35-38页 |
·城乡对峙的紧张态势 | 第35页 |
·意识形态视域下城乡的政治涵义 | 第35-36页 |
·文学文本中的城乡对峙 | 第36-38页 |
第3章 传统与现代——叙述模式与表现手法的融合生长 | 第38-43页 |
·传统叙述模式的继承 | 第38-40页 |
·"才子佳人"与"革命+恋爱"模式 | 第38-39页 |
·多角恋爱模式与大团圆模式 | 第39-40页 |
·现代表现手法的影响 | 第40-43页 |
·美国好莱坞派的影响 | 第40-41页 |
·蒙太奇表现手法的影响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谢辞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