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金融开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金融开放的内涵 | 第13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金融结构 | 第13-14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 | 第14页 |
·金融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第14-15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的逻辑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52页 |
·金融开放水平测度 | 第20-25页 |
·官方承诺的金融开放水平的测度 | 第20-22页 |
·现实金融开放水平的测度 | 第22-24页 |
·金融开放水平测度方法的评述 | 第24-25页 |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 | 第25-33页 |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25-28页 |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 第28-30页 |
·金融开放促进增长的条件 | 第30-32页 |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研究的评述 | 第32-33页 |
·金融开放风险与危机 | 第33-44页 |
·金融开放风险与预警 | 第33-34页 |
·金融开放与国际收支风险 | 第34-36页 |
·金融开放与危机 | 第36-44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 | 第44-51页 |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体制定义 | 第44页 |
·金融监管模式 | 第44-49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 | 第49-51页 |
·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文献评述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金融开放水平的测度及协调性分析 | 第52-68页 |
·研究背景 | 第52页 |
·金融开放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52-59页 |
·金融开放界定与结构体系的构建 | 第52-54页 |
·金融开放水平测算公式 | 第54-59页 |
·金融开放的协调性测度与判别方法的建立 | 第59-61页 |
·金融开放协调性的定义 | 第59页 |
·金融开放的协调性测度及评价方法 | 第59-61页 |
·金融开放协调性区间的划分 | 第61页 |
·实证分析 | 第61-65页 |
·样本的选取及指标数据来源说明 | 第61-62页 |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4 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评估、影响及预警 | 第68-84页 |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估方法的建立 | 第68-75页 |
·金融开放的外源性风险体系结构 | 第68-70页 |
·金融开放的外源性风险指标体系 | 第70-71页 |
·风险评估方法 | 第71-72页 |
·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对经济稳定与安全影响分析方法 | 第72-73页 |
·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预警模型 | 第73-75页 |
·中国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评估与预警 | 第75-82页 |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 第75页 |
·中国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评估 | 第75-77页 |
·中国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对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影响分析 | 第77-81页 |
·中国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预测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金融开放的潜在国际收支风险研究——基于长期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为变迁视角 | 第84-96页 |
·研究背景 | 第84-85页 |
·长期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为变迁对国际收支影响分析构架 | 第85-92页 |
·FDI 的行为变迁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2-94页 |
·参数测算及其数据来源 | 第92-93页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开放与危机——基于国内发展战略选择的视角 | 第96-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6页 |
·基本模型 | 第96-105页 |
·基本假设 | 第96-97页 |
·金融未开放条件时经济体行为 | 第97-101页 |
·金融开放条件下经济主体行为 | 第101-105页 |
·数值模拟及实证分析 | 第105-115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5-108页 |
·实证分析 | 第108-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7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解及评价——基于中国1979-2009 年的实证分析 | 第118-1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8页 |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解框架 | 第118-122页 |
·中国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22-128页 |
·变量设计和数据来源说明 | 第122-124页 |
·检验结果及其阐述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8 基于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及其选择 | 第130-14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0页 |
·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 | 第130-132页 |
·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 | 第132-137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 | 第133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 | 第133-134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客体 | 第134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 | 第134-137页 |
·发展国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 第137-138页 |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与建议 | 第138-143页 |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 | 第138-139页 |
·建立适合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独特性的系统风险监测分析系统 | 第139-140页 |
·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独特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 第140-142页 |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 第142页 |
·强调宏观审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 第142-143页 |
·保持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的有机融合 | 第143页 |
·建立与世界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 | 第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6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政策建议 | 第147-149页 |
·展望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6页 |
附录 | 第166-17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6-168页 |
附录C | 第168-170页 |
附录D | 第170-171页 |
附录E | 第171页 |
附录F | 第171-172页 |
附录G | 第172-173页 |
附录H | 第173页 |
附录I | 第173-174页 |
附录J | 第174-175页 |
附表K | 第175-176页 |
附录L | 第176-177页 |
附表M | 第177-178页 |
附录N | 第178-179页 |
附录O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