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料电池的研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燃料电池 | 第9-12页 |
·燃料电池概述 | 第9-11页 |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1-12页 |
·葡萄糖燃料电池概述 | 第12-15页 |
·非生物催化剂催化的葡萄糖燃料电池 | 第12-13页 |
·酶催化的葡萄糖燃料电池 | 第13页 |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3-15页 |
·纤维素类生物质概述 | 第15-18页 |
·纤维素概述 | 第15-16页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及其应用 | 第16-18页 |
·纤维素燃料电池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纤维素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8-19页 |
·直接纤维素燃料电池 | 第19-20页 |
·燃料电池使用的电子传递体 | 第20-21页 |
·燃料电池使用电子传递体的概述 | 第20页 |
·1, 1-二烃基-4, 4-联吡啶盐 | 第20页 |
·甲基紫精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燃料电池系统构建 | 第22-28页 |
·电池基本设计 | 第22-23页 |
·设计方案比选及电池设计参数 | 第22-23页 |
·电池结构优化 | 第23页 |
·空气阴极的制作 | 第23-26页 |
·实验原料与装置 | 第23-24页 |
·实验原理 | 第24-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电池组装以及简单测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构建及表征 | 第28-46页 |
·实验原料与装置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燃料电池基本操作 | 第29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29-30页 |
·温度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 | 第30页 |
·搅拌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 | 第30页 |
·燃料电池放电曲线的测试 | 第30页 |
·葡萄糖氧化产物的检测——NMR 法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40页 |
·电池性能情况 | 第31页 |
·MV 浓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葡萄糖浓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KOH 浓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温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搅拌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燃料电池阳极、阴极极化曲线 | 第35-36页 |
·不同扫描速率下阳极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36-37页 |
·电池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葡萄糖燃料电池氧化产物的 NMR 表征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4页 |
·主要电池反应过程 | 第40-41页 |
·葡萄糖在电池中的反应机理 | 第41-42页 |
·泡沫镍的催化机理 | 第42-43页 |
·极化曲线以及电池性能影响因素讨论 | 第43页 |
·甲基紫精在葡萄糖氧化过程中的表现 | 第43-44页 |
·葡萄糖氧化产物的讨论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纤维素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46-58页 |
·实验原料与装置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芦苇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47页 |
·纤维素的酶水解 | 第47页 |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纤维素 | 第47-48页 |
·酶水解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电池产电性能实验 | 第48页 |
·微晶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直接燃料电池性能实验 | 第48页 |
·超声波处理对微晶纤维素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 | 第48页 |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的纤维素电池产电性能实验 | 第48-49页 |
·通氮气对电池性能影响的实验 | 第49页 |
·泡沫镍电极的显微镜观察 | 第49页 |
·已溶解微晶纤维素的结构表征 | 第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6页 |
·酶水解微晶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电池产电性能 | 第49-50页 |
·微晶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直接燃料电池性能 | 第50-51页 |
·超声波处理对微晶纤维素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微晶纤维素的结构表征 | 第51-53页 |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微晶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电池性能 | 第53-54页 |
·酶水解芦苇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电池产电性能 | 第54页 |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芦苇纤维素作为燃料的电池性能 | 第54-55页 |
·通氮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泡沫镍电极的显微镜观察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创新点 | 第59页 |
·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