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杨论文

多重转录组比较研究胡杨和灰杨耐盐机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8页
    1.1 转录组学第9-11页
        1.1.1 RNA研究第9页
        1.1.2 测序技术与转录组研究第9-10页
        1.1.3 转录组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0-11页
    1.2 种子第11-13页
        1.2.1 种子的重要性第11页
        1.2.2 种子萌发的定义以及一般过程第11-12页
        1.2.3 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1.3 植物耐盐第13-14页
        1.3.1 高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第13页
        1.3.2 植物响应盐胁迫第13-14页
    1.4 杨树以及耐盐杨树胡杨和灰杨第14-15页
        1.4.1 杨树的研究和重要地位第14页
        1.4.2 胡杨和灰杨作为木本抗逆研究的模式第14-15页
    1.5 胡杨和灰杨种子的特点以及重要性第15-16页
        1.5.1 种子特点第15-16页
        1.5.2 种子是胡杨和灰杨适应沙漠环境重要的手段第16页
    1.6 研究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6-18页
        1.6.1 胡杨和灰杨与盐敏感性杨树盐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第16-17页
        1.6.2 胡杨和灰杨种子转录表达谱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鉴定第17-18页
2 盐耐受和盐敏感杨树物种的基因表达差异第18-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2.1.1 植物材料和处理第18页
        2.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第18页
        2.1.3 reads过滤和组装第18页
        2.1.4 同源基因的构建第18-19页
        2.1.5 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第19页
        2.1.6 层级聚类第19-20页
        2.1.7 分子进化分析第2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0-30页
        2.2.1 Reads的比对第20-21页
        2.2.2 同源基因的鉴定差异表达基因鉴定第21-25页
        2.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层级聚类第25-28页
        2.2.4 盐耐受杨树和盐敏感杨树对响应盐胁迫的典型基因第28-29页
        2.2.5 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进化分析第29-30页
3 胡杨和灰杨盐胁迫种子萌发转录组比较第30-68页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0-41页
        3.1.1 采样地自然概况第30页
        3.1.2 种子收集与处理第30页
        3.1.3 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第30-31页
        3.1.4 盐处理下胡杨和灰杨萌发种子转录组建库,测序和组装第31-33页
        3.1.5 StringTie完成转录本注释以及表达量计算第33-35页
        3.1.6 Ballgown鉴定不同浓度差异表达转录本第35-37页
        3.1.7 用Ballgown鉴定两个物种对盐胁迫响应有差异的基因第37-38页
        3.1.8 转录本功能注释第38-39页
        3.1.9 生物学样本重复性检测第39页
        3.1.10 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表达分析第39-40页
        3.1.1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第40页
        3.1.12 差异表达转录本的层级聚类分析第40-41页
    3.2 结果和讨论第41-68页
        3.2.1 材料的收集以及基本生理数据的测定第41-42页
        3.2.2 转录组材料处理的盐胁迫浓度选取第42-43页
        3.2.3 材料收集及测序第43页
        3.2.4 Reads数据的过滤第43页
        3.2.5 利用Hisat2将Reads比对到基因组第43页
        3.2.6 利用Stringtie做转录本注释第43-44页
        3.2.7 转录本的功能注释第44-45页
        3.2.8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45-48页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第48-68页
4 主要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知识产权体系构建与优先发展研究
下一篇:可达性视角:转型期混合、分级诊疗制度下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空间公平性研究